1、根据病灶距黄斑下无血管中心(FAZ)的位置关系分类
(1)中心凹下CNV:CNV位于FAZ中心下。
(2)中心凹旁CNV:CNV位于FAZ中心200μm以内,但不在FAZ中心之下。
(3)中心凹外CNV:CNV位于FAZ中心200μm外。
2、根据病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位置关系分类
(1)Ⅰ型CNV:CNV病灶未突破RPE细胞层位于其下,又称RPE下型。
(2)Ⅱ型CNV:CNV病灶突破RPE细胞层位于其上或神经上皮层,又称RPE上型。
(3)混合型CNV:RPE细胞层上、下均有CNV病灶存在。
3、根据CNV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分类
(1)典型性CNV:在FFA早期时,可呈边界清晰的高荧光轮廓的病灶,可表现为不同形状,如花边状、绒团状,随造影时间延长染料进行性渗漏积聚,CNV边缘模糊。
(2)隐匿性CNV:缺乏典型CNV荧光表现,但存在渗漏,即在造影早期阶段不能显示清晰CNV边缘。
4、根据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分类
(1)焦点状CNV:又称热点状CNV,CNV病灶≤1PD(视盘直径)范围,边缘较清晰或荧光较明显。
(2)斑点状CNV:CNV病灶>1PD范围,边缘清晰或不清楚,强度一般较焦点状CNV弱。
(3)结合型CNV:混合型CNV。
5、根据CNV病灶活动程度分类
(1)活动性CNV:造影早期显示渗漏,随时间延长渗漏增加,边缘不清,显示血管进行性渗漏。
(2)非活动性CNV:造影早期无渗漏表现,晚期时出现病灶染色边缘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