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抽动症孩子的痊愈说起

健康160 2018/10/22 阅读数:4.9万

45249699_L.jpg

图源:123RF正版图库

 

 

一个四岁孩子挤眉弄眼,家长制止他,但是孩子逐渐越来越严重了,嘴角也不断抖动,经医生诊断是得了抽动症,妈妈很焦虑。

 

后来妈妈经过一年的催眠训练和育儿知识的培训,孩子的抽动症痊愈了。也许人们非常奇怪:孩子有病了,为什么你会对妈妈做催眠?而且孩子竟然能痊愈,真是很让人困惑。

 

这样的孩子非常敏感,同时也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对外面世界的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往往这样的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而父母又不允许孩子释放不良的情绪,于是孩子用一种下意识的方式来表达。

 

最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的原因

 

 一、养育者自身情绪不稳定,忽冷忽热,高兴了,孩子怎么做都对,不高兴了,孩子怎么做都错,孩子觉得家长不可捉摸,天天提心吊胆。

 

二、养育者对孩子非常严苛,养育者自己的心中有个理想化的孩子,如果现实的孩子表现出与理想化的孩子在行为、情绪、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即开始指责甚至打骂,孩子谨小慎微,唯恐出错,但又不知做什么是对的。

 

三、养育者对孩子的忽视,例如家中添了孩子、母亲离家上班以及父母其他自身原因,造成孩子被忽视。低龄儿童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必须依赖养育者,因此,忽视甚至比虐待更让孩子有压力,因为这就意味着没法生存。

 

四、夫妻之间长期严峻的恩怨得不到解除。问题并不是出在父母之间的矛盾,而是夫妻对矛盾的表达方式和解决办法,让孩子只接收到人际关系的苦涩,没有温馨,缺乏安全感。

 

成人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给孩子带来的这么多的压力,他们都是很爱孩子的,甚至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也是不清楚的,请看以下场景:

 

场景一

 

饭局聚会,妈妈正忙着和朋友们吃饭聊天,孩子坐在旁边玩手机游戏,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游戏还没打完,聚会要散了,这时妈妈要收手机,孩子意兴阑珊,但还是乖乖还给妈妈。

 

场景二

 

家中晚饭后,孩子要求玩手机,妈妈说:“刚吃完饭玩什么手机?我们有约在先,每周周末就玩一次,一次半小时”。孩子依旧哭闹,妈妈急了,“你这孩子这么不讲道理!你怎么言而无信哪?!......”

 

妈妈的指责已经上升到道德的角度,她全然忘记了,昨天晚饭后给孩子玩了几个小时的手机。

 

孩子还是没搞清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规则都掌握在妈妈的随意控制中。

 

因为妈妈没有明确的规则,很随意地变来变去,这样的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因为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片混乱,孩子无所适从。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容易焦虑、紧张,生活中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小孩子就容易哭闹,大孩子容易发脾气,家长面对闹腾的孩子也容易发火。

 

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用躯体化的方式来表达,肚子痛、呕吐、咬指甲(三岁以上)、不在幼儿园大小便、做恶梦、便秘、头痛等等。

 

这些情况如果到医院查不到原因,就可能是情绪心理出了问题,与父母平时的状态有关。

 

家长得注意这些问题

 

1、面对孩子,父母有稳定的情绪,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2、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3、每天专门抽出时间与孩子聊聊天或者陪着孩子做些事情。

 

4、多运动,让孩子释放情绪。

 

5、规则合理明确,是与孩子年龄、能力匹配的,执行的时候家长的态度是温和坚定的。

 

如果家长自身情绪无法调节,或者孩子的问题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还需要找专业人员协助。

 

 

 

▌本文作者:梁海丽医生

 

doctor_20853_201408191049.jpg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