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推荐的见面姿势:戴口罩+一米线

健康时报 2020/02/02 阅读数:2万

​疫情之下,“钟南山说动才能动”成为了宅家族的准绳。但对于一些必需行业来说,面临的是即将返岗工作。

 

普通人很难判定和你面对面交流的人,是否已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可能在无声无息间传染蔓延。

 

 

在1月28日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确认了“无症状感染者也会传染”。
 
如何才能避免接触无症状的感染者?《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教你一套当下“最安全的见面姿势”。

 

本文编辑丨刘云瑽

 

戴口罩+一米线=减少感染

 
 
 

对普通居民来说,最好的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方法就是和周围的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同时正确佩戴口罩,以及勤洗手。

 

 

01

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飞沫通常由咳嗽、打喷嚏或说话产生,可以通过近距离(一般为1米~2米)进入易感的黏膜表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沈瑾表示,尽量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是1米以上,沫可传播的病毒量就比较少,可以减少传播或者是被传播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应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因此,在公共场合应和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咳嗽、打喷嚏时都应用纸巾、衣袖遮掩口鼻。去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防止被感染。

反之,如果和病人一起在室内生活,或者和患者近距离(1米内)接触,并且没戴口罩,还进行了一定时间的交谈、握手,传染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世卫组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建议里也特别提到,社交场合应保持距离

 



 

 

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度恐慌。由于呼吸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如果在室外即使有患者打喷嚏、咳嗽,也只会对近距离接触的人有点影响,对后续的路人几乎不影响。

 

02

戴口罩

 

外出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如果口罩不够用,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普通大众的口罩不必用一次换一次,可根据清洁程度延长使用时间

 

图示来源:中日友好医院青年护士会

 

  • 口罩戴上后,不要频繁用手触摸;

  • 摘口罩时,应通过耳挂,尽量少接触口罩的污染面;

  • 保存口罩,应先将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好,再放进清洁的自封袋,而不是放在兜里、口袋里。

 

此外,病毒可能会通过接触传播,就是说手如果没有注意污染到病毒了,揉眼睛可能会造成感染。因此勤洗手,对减少个人感染的风险也至关重要。

 

三大场所是高危地点

 
 

 

在室外,可以采用戴口罩+保持一米以上距离,来降低感染风险。

 

那么在空气不流通、人员密度大的室内有什么好方法呢?以下3个高危地点,可以这样加强自我防护:

 

No.1

电梯间

 

 

电梯间是空气极其不流通的地方,不要完全依赖“今日电梯已消毒”的告示。

 

你自以为走进了空无一人的电梯间,实际上可能刚刚有人咳嗽或打了喷嚏后离开。包括电梯的按钮,也可能沾满飞沫。

 

应对策略:

1.搭乘电梯一定要戴口罩。

2.有条件的单位一定要频繁为电梯间消毒,特别是按钮区。

3.出电梯后马上洗手。

 

No.2

办公室

 

 

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染的风险。对于一批不得不返岗工作的上班族来说,办公室里相对密闭,也有被传染的风险。

 

应对策略:

  • 从外省市返岗的员工,先自我隔离10~14天。

  • 单位,第一时间洗手。

  • 佩戴口罩,谈话保持适度距离。

  • 对我们手部会接触到的部位与物件进行消毒。酒精要喷洒覆盖物件,自然晾干即可,不用擦拭。

  • 关闭中央空调,改为勤开窗通风。

 

No.3

食堂

 

 

挤满人排队打饭或就餐的区域,是人流量最大、密度最高的区域。

 

中国疾病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食堂专心吃饭,少交流、少讲话就是最好的防护。此外,工作单位实行错峰吃饭制度也是非常好的建议措施。

 

应对策略:

  • 避免扎堆就餐。

  • 吃东西前,先洗手。

  • 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脱口罩。

  • 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说话。

 

部分整理自:江苏省应急管理厅新闻宣传处

 

来源:健康时报(ID:LT0385),作者:刘云瑽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