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势汹汹,科学防范刻不容缓,为更好地普及疫情知识,加强防疫宣传,健康160×深圳卫视第一现场,联合推出了医生直播在线解答栏目,邀请名医在线解疑答惑,万众一心,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新冠肺炎期间,备孕妈妈、孕妈、宝宝应该做哪些防护?哪些产检必须要做?孕妈如果确诊新冠肺炎必须终止妊娠吗?健康160邀请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汪丽萍医生进行在线解答。
↑↑↑点击图片可观看直播
1、新冠肺炎期间,哪些产检必须要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整个孕期必须要做的产检项目有三个:
①11-14周的NT检查及早孕唐氏筛查;
②20-24周超声大畸形筛查;
③36-37周的超声,胎心监护,相关化验检查等综合评估,确定分娩方式。
重复性流产患者的胚胎停育多出现在6-8周左右,早孕6周前的至少每周一次的孕三项最好检查,早孕6周左右和8周左右的超声,最好完善,帮助安胎药物调整。
2、疫情期间,孕妈妈出现哪些症状要立即就医?
1)疫情相关因素:
如14天内有疫区、新冠肺炎或确诊、疑似患者接触史,尽管体温正常,若有呼吸短促、胸闷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出现发热(体温>37.3℃)、呼吸道症状(干咳、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等需立即就医。
2)产科因素:
①产兆:如见红、破水(出现水样分泌物)、规律宫缩;
②伴或不伴腹痛的反复不规则阴道流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出血等);
③子痫或子痫前期相关表现,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颜面水肿,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昏迷、四肢痉挛或抽搐等;
④胎动异常:胎动异常增多,尤其是胎动明显减少或胎动消失;
⑤ 突然出现并反复发作的腹部剧烈疼痛,伴肛门坠胀感,可疑先兆子宫破裂,宫角部妊娠破裂,宫内妊娠合并宫外妊娠腹腔内出血等。
⑥产褥期:顺产后或者剖宫产术后,突然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较平常月经量明显增多,不排除晚期产后出血;或者产后7-10天多见的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着地,尤其多个保姆照顾,产后不太运动的产妇,伴单侧下肢肿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3)妊娠内外科合并症:
①伴随泌尿、消化道症状的急腹症多见,如孕期突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热,面色苍白,乏力,或者大小三阳患者的面黄急剧加重,上腹部不适,腹部剧烈疼痛(上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一侧下腹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腰背部剧烈疼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尿频尿急,血尿或者茶色尿等。
②妊娠合并胸部急症:孕期突然出现胸闷,心悸、胸前区剧烈疼痛包括压榨样疼痛、撕裂样疼痛,则可疑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可能。其他如:端坐位呼吸,不能平卧,或者睡梦中惊醒,需要去窗口边呼吸等,早期心衰症状。咯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③妊娠合并癫痫、脑卒中:表现为神志不清,昏迷,视物模糊,抽搐、偏瘫、失语,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3、孕妈如确诊新冠肺炎必须终止妊娠吗?不终止会不会威胁母婴生命?
目前没有足够临床证据证明COVID-19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COVID-19 感染不是终止妊娠的指征,终止妊娠时机宜个体化。在保障孕产妇安全前提下,应结合孕周考虑。
终止妊娠的指征取决于母亲的疾病状况、孕周、胎儿的宫内情况。已足月(37周以上)或有终止妊娠指征(重症患者)时,可考虑积极终止妊娠。孕34周前终止妊娠需促胎肺成熟。
考虑SARS重症比例高,而COVID-19感染轻症比例高,对于此次感染的孕妇,可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分为轻、重、危重症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
4、武汉出生30H新生儿感染新冠肺炎存在母婴垂直感染?什么是垂直传播?
武汉新冠病毒肺炎以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为主,钟南山院士院士团队近日陆续从患者粪便中发现活COVI-19,不排除粪口传播的可能,新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第五版又提出“气溶胶”传播途径待定。
但目前没有足够临床证据证明COVID-19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也称母婴传播或围生期传播。指在围生期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垂直传播病原体以病毒多见,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很多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乙肝、风疹、单纯疱疹、人细小病毒B19,EB病毒,HIV等,引起胎儿贫血、胎儿非免疫性水肿(心包积液,胸腹水等)、心衰、流产、死胎、早产或发育异常等。
垂直传播较难控制,应注意孕期及围生期保健预防。
以往孕妇罹患病毒肺炎的结局显示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及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参考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在孕中晚期垂直传播研究结果,大多数研究都不支持冠状病毒存在母胎传播。
由于当前研究的病例数较少,是否存在母婴垂直传播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虽然暂无母婴传播证据,但分娩前仍应做好隔离措施,产儿科密切配合,做好产房复苏准备。
对孕期任何疑似COVID-19感染,进行系统筛查,并延长和加强对确诊母胎的随访。受母亲病情的影响,新生儿为高危儿,出生后隔离治疗至少 14 d,严密监护,产妇痊愈前不建议母乳喂养。
5、孕妈妈可以做胸部CT检查吗?会不会影响胎儿发育?可以服用抗病毒药物吗?
放射学检查如X 线、CT 的原理基本相同,对胎儿的影响与检查时的孕周及暴露的辐射剂量相关。
胚胎发育早期,大剂量暴露(>1 Gy)对胚胎是致命的,但诊断性影像检查的暴露剂量远远低于 1 Gy。
理论上胸部 CT 的胎儿辐射剂量没有达到致畸阈值,比较安全。
CT 检查中静脉碘造影剂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和羊水,但动物研究表明,其没有致畸或致突变作用。但要注意,孕期使用的CT和MRI对比剂(即增强扫描时注射的药)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 CT,对 2019-nCoV 病毒感染孕妇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于疑似 2019-nCoV 病毒感染或感染急性期孕妇,可使用 CT进行胸部检查。
但谨慎起见,仅在可以给孕妇带来绝对影响治疗的诊断信息时,方可使用造影剂。
此外建议孕妇在接受胸部 CT 检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采取必要的腹部防护措施(铅板挡住腹部)。鉴于以上,孕妈妈可以做胸部CT检查,一般不会影响胎儿发育。
孕妈妈妊娠期间如病情需要是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建议使用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FDA)妊娠安全等级B和 C 类药物,尽量避免 D 类药物使用。
6、新手爸爸妈妈如何为新生儿做好防护?母乳喂养应该注意什么?
新手爸爸妈妈应为新生儿做好以下防护:
1)感染2019-nCoV的新手爸爸和(或)妈妈防护措施:
新生儿需与疑似或确诊2019-nCoV感染的妈妈(或爸爸)隔离至少14天,不可同处一室,并密切观察有无2019-nCoV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拒奶、呕奶、气促等症状。
2)未感染2019-nCoV的新手爸爸妈妈日常防护措施:
新生儿最佳防护方法:尽量不出门,以被动防护为主,加强父母、家人对自己的防护来间接地保护宝宝。
① 做好房间通风,避免家庭聚集,建议疫情期间,新手爸妈最好网购食材,减少病毒暴露的机会。
每日每个房间轮流通风2~3次,每次开窗通风30分钟到1小时,房间通风时将孩子转移到其他房间,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宝宝受凉。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定时应开启空气净化器,紫外线消毒等。
②抱宝宝前:洗干净手、戴口罩,不对宝宝打喷嚏、呼气,减少与宝宝亲密接触。不亲吻孩子,不对孩子呼气、喘气。
宝宝生活用品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毒处理。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或者袖子将口鼻完全遮住,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流动水洗手。
建议家庭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的垃圾桶,每天清理垃圾桶,清理前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浇洒垃圾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口。
③宝宝使用的物品定期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可用消毒锅或开水煮沸消毒30分钟,不耐高温的可选择擦拭酒精或放置阳光下暴晒。
台面、婴儿床等新生儿日常可能接触使用的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然后用清水洗净,每天至少一次;地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拖地;日常的织物(如毛巾、衣物、被罩等)用含氯消毒剂浸泡1h,或煮沸15min 消毒,或者紫外线消毒。保持地面清洁干燥,避免病毒细菌滋生。
④新生儿一般不容易发热,若出现发热要充分引起重视。
<3个月的婴儿尤其是28天以内的新生儿如果出现发烧(腋温在37.5℃以上),均应去医院就诊。3个月以上1岁以内的宝宝如有发热,体温>40℃,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体温低于38℃,吃奶和精神反应如常,确定无外出、没有接触过感染病人,可先监测宝宝体温,居家治疗普通的呼吸道感染。
每天早晚测体温1次,并记录在册;记录喂养及呼吸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不降超过24h或咳嗽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精神不佳,拒乳等症状,不建议居家观察,建议就近到开设有新生儿科门诊的医院就诊,前往就医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必要时,立即到COVID-19感染防控定点医院就诊。
新手爸爸妈妈应该学会测量宝宝的耳温枪,记得把宝宝的耳朵向后上方拉。
电子体温计,可以先测量腋下温度,如果腋下温度超过了37.2℃,再测量肛门温度。额温计(手持式红外感应温度计),确保宝宝的额头干燥,要多量几次,取出现数字次数最多的那个。
⑤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医生建议,有些疫苗可适当推迟,不能延迟的特定疫苗(如狂犬疫苗),前往医院接种时,做好防护。
母乳喂养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哺乳前,妈妈应带口罩,洗干净手,注意乳头局部卫生,哺乳期间,奶瓶、奶嘴定期消毒,可煮沸15min。
②哺乳期妇女要保证全面营养,才能有效保障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作用,增强抵抗病毒感染能力。
常膳食尽量做到平衡和多样化,不能食用腐烂变质食物。
疫情期间,如不能获得多样化膳食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营养补充剂(维生素C,E和钙)加以弥补。
③疫情期间,哺乳期妇女应调整好心理与情绪,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中,无须为病毒疫情威胁而过分焦虑。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这样才可以保证母乳的质和量。
呼吸阀口罩会传播病毒?复工必须注意什么?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医生在线解答,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或关注健康160,即可获取专业靠谱的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