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60每周进行“科普之星”的评选,根据医生的发文数据,每周评选出一位优质的科普医生,进行全网多渠道宣传,让好医生从网络脱颖而出,用优质科普助力大众健康。
获得第83期“科普之星”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胰胃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王天宝教授。
岭南名医,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点击图片可跳转医生主页)
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汪建平教授。2017年调任现单位。
王天宝主任致力于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及腹腔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开展特色技术:微创胃癌根治性术、胰腺癌切除术、腹部无切口的经肛门或阴道取出标本的微创结直肠癌根治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及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主持课题8项,发表SCI等论著80余篇,主编《实用胃肠恶性肿瘤诊疗学》等5部,主译《胰腺微创外科学》等7部。创建《深圳市医师协会胃肠肿瘤专委会》。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王天宝教授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起大众的注意,通过门诊患者的故事,让大众感同身受;科普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有趣,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便于大众理解,进而提升大众的健康素养,帮助大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小二也邀请王天宝教授进行了线上专访,借此将他的科普心得及从医经历分享给大家。
1、对您来说,创作科普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医学科普已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借助科普文章、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医学科学知识、疾病预防措施和科学保健方法等内容,传递给公众,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素养。进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首先感谢160平台关注医学科普知识的朋友们,你们的关注与参与是我们创作科普的巨大动力,也让这项工作更有意义。
后续,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及需求,继续发布相关的科普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3、您有什么写作技巧能跟大家分享吗?比如语言风格、创作思路,排版配图等?
科普是什么呢,指通过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是一种社会通识教育。
由此可见,我们科普工作的对象是普罗大众,并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这也就要求科普工作中避免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避免概念的罗列,应形象生动的描述相应的症状,必要时可以通过一定的例子来说明。
采用图片、漫画、动漫等形式,可极大提高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4、您从医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选择医生这样职业?
我是1994年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的,到现在为止一共26年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因为兴趣进入医学院,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更加被神秘而多姿多彩的医学世界所吸引,毕业后,坚定的走进了临床一线工作。
5、您怎么看待医生这个职业?
自古有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医生这个职业还是被尊重的,即使时代变迁,作为一个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患者渡过难关的职业,从中实现自我价值,不论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是值得自豪和满足的事情。
6、从医多年,总结您的工作经历,您最想和新入行医生说的话是什么?
首先,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周期比较长,而且一辈子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也就是终生学习。
其次,要耐得住寂寞;
最后,医生一定有个好身体,在工作之余,务必注意锻炼身体。
录恩师李兆亭教授《宽心谣》一首,与年轻朋友们共勉:“整天忙碌为患者,累也高兴,苦也高兴;勤奋学习争提高,名也不计,利也不计。”
7、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没有那个时刻让您最为感动?
这种经历还是挺多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大街上被以前的患者认出来,一句“你是我的医生”,总让我感动万千,双眼湿润。
8、您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仁心仁术”,作为医生,仁爱之心是必须的,不管身处何地、何时,临床工作中的每一次选择,都要出于对患者的关爱,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王天宝教授的科普精选:
往期科普冠军:
160“科普之星”第80期冠军:关节守护者,陈晓勇博士(←点击可跳转)
查看更多科普之星(←点击可跳转)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