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呷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也被亲切的称为“粽子节”。明天就是端午节了,相信很多人早就计划好各种聚餐和家宴,趁着这上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好好享用各类美食。
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粽子虽然美味诱人,可别让肠胃太放「粽」哦!
与大米相比,糯米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因为糯米比大米含有的直链淀粉更少、支链淀粉更多。通常支链淀粉被消化的效率比直链淀粉要高,因此糯米被我们消化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说,糯米更容易被吸收,升血糖更迅速。
没错,粽子确实吸收快但更难消化,因为粽子包裹得紧紧的,在胃内很难与消化液结合,不利于消化吸收,同时密度高,同样的重量相比于米饭可以换成一大碗,自然容易吃多,难以消化。
要知道,一个80克的粽子,热量约有 160大卡,而像广东的粽子大多还会添加五花肉、咸蛋黄、豆类......
好处是增加了蛋白质,但是较多的猪油和肥猪肉,让粽子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糯米的迅速吸收,让你的餐后血糖很快达到高峰,而饱和脂肪酸又让你的高血糖持续很久。同时添加的盐、酱油等也让粽子的钠含量可能超标,这样对你的血压也是一个负担。
至于豆沙粽、红豆粽、蜜枣粽之类的甜粽,升血糖速度更快快,轻轻松松飙升血糖峰值,用粗粮、杂豆包成的粽子,不过是延缓血糖升高速度,你仍然吃进去大量碳水、脂肪,等待身体来消化吸收、
心血管疾病人群
无论是肉粽还是甜粽,都含有大量的精致碳水、脂肪,患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避免或少吃,因为进食过多的粽子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糖尿病人群
糯米属于高GI的食物,与普通的米饭相比,糯米更容易升高血糖。再加上大多数粽子中还会添加肉类、咸蛋黄或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没有节制的食用,会加重胰岛功能损害,引起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对于有糖尿病、肥胖,或其它代谢类疾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等)的人要尽量不吃或少吃。
对于确诊的糖尿病人,一定要血糖稳定,病情好再吃粽子:你的的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才可以适量的吃粽子哦!
老人、小孩、肠胃功能较弱人群
老人和儿童胃肠道功能偏弱,进食过多易造成消化不良。
而且当糯米煮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加上不易消化导致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肠胃不适,诱发肠胃疾病。
划重点:
虽然说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也是这个假期的仪式感。但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一定不能够多吃的。另外,在端午小长假期间,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尽量选择低热量、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1. 选择低糖甚至无糖、低油、五谷杂豆粽、黄米粽、瘦肉粽;
2. 尽量选择小份量,不要再蘸白糖;
3. 不单独吃粽子,可以搭配青菜、肉食,增加蛋白质及膳食纤维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防止血糖升高过快。
4. 把粽子做为主食而不是零食,吃了粽子后,要减去相应热量的主食,保证全天的总热量不变。
5. 健康人群一天吃粽子别超过三个,而老人孩子更是要减量,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6. 尽量避免晚餐、宵夜食用粽子,避免导致肠胃不通畅。
编辑:林涛 小树 美编:小树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