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市二医院肿瘤科田耕主任:艺术化治癌逐梦人

健康160 2020/07/01 阅读数:2.5万

 

健康160每进行“科普之星”的评选,根据医生的发文数据,每周评选出一位优质的科普医生,进行全网多渠道宣传,让好医生从网络脱颖而出,用优质科普助力大众健康。

 

获得第87期“科普之星”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田耕主任医师。

(↑点击图片可跳转医生主页)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硕士导师。

父母都是医生,自幼耳濡目染,立志学医,一路读到博士。从医25载,已是博士后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担任十多种英文医学期刊审稿人,在国际肺癌大会上做过口头报告。

但最开心的还是能帮助到病人,曾帮被多家大医院“确诊”为“晚期肺癌”并化疗四个疗程的患者摘掉了“晚期肺癌”的诊断,至今未再做任何治疗、健康生活六年。

曾助“无药可治”的晚期肝癌患者高质量生活7年余。笃行以病为师,细致探究,审慎求证,毫不懈怠。

擅长:艺术化治癌:每一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目标是在充分了解、仔细分析的基础上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化化治疗方案。擅长诊治肺癌、肝癌、乳腺癌、肠癌、胃癌、卵巢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田耕主任的科普不仅专业而且通俗易懂,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头,文章结构清晰,讲解透彻,让读者一看就懂,读完收获满满,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正确认识癌症。

今天,医小二也邀请田耕主任进行线上专访,借此将他的科普心得及从医经历分享给大家。

 

1、您从医多少年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我目前已经在临床上从医25年了。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是病人痊愈后脸上的笑容使我从小就想学医。学医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疾病是如此复杂,肿瘤尤其如此。

我喜欢读《福尔摩斯探案集》,书中福尔摩斯通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科学的推理和大胆的实践,成功破获一起又一起案件。

工作中就是在和肿瘤这个强大、多变的对手较量,每一位肿瘤患者各有特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肿瘤会以何种临床表现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我以“细节定成败”作为临床实践中的信条。

 

2、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没有哪个时刻让您最为感动?

回想起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最让我感动的时刻就是能够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时候。

记得有一位身患晚期肝癌的深圳的老太太,曾去北京、香港等地求医,甚至还咨询了美国的专家,都被告知病情危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生存期超不过三个月。

无奈回到深圳,当她的女儿找到我的时候,我接受了这个“挑战”。

经过我的治疗,老人家的生命延长了一年半。

记得那年端午节过后,她的老伴儿来医院拉着我的手说:“端午节我们全家出去吃饭,老太太在饭桌上说:没想到我还有机会和全家人坐在这里高高兴兴的吃饭。”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非常的开心。

 

3、从医多年,总结您的工作经历,您最想和新入行医生说的话是什么?

结合我自身的体会,我想对新入行的医生说,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要成为一个好医生,理论与实践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现在的年轻医生比较注重理论学习,但对实践重视不够。

我想告诉他们,临床医生关键的两个字是“临床”,就是说让你到床边去,向病人学习、从病人身上学习。因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其最终来源还是患者。 

 

4、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看病也需要提前做“功课”,就是说你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医疗资料。

如果能把自己的病情及看病的经过按照时间顺序写成一个流水账就更好了。这样医生就可以在看病的时候,很快掌握你的病情。

特别是肿瘤患者,因为肿瘤患者往往病程比较长,病情也比较复杂,同时也可能做过很多治疗。

如果患者能把以前的这些资料,按照时间的顺序整理出一个简要的记录,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医生了解病情的效率,而且也不容易漏掉重要信息。才能为你提供更合适的治疗建议和方案。

 

5、您对现如今医生打造个人医生品牌持有什么观点?

病人求医过程的第一步其实也是一个选择医生的过程,选择的前提就是了解,不了解,无法选择。因此,我觉得医生非常有必要为患者提供了解自己的渠道,充分介绍自己擅长的领域。

例如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介绍自己诊治过的典型病例,向患者介绍自己诊治的思路和体会。

特别是现在进入了一个“互联网+医疗”的时代。我在门诊就经常遇到患者讲:“我不知道我们深圳有还有可以看这种病的医生。”“我不知道深圳还可以做这种治疗。”这些都是源于不够了解。

医生可以通过打造个人医生品牌,宣传医学知识,来让更多的患者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使患者能够更加便利的就医。

 

 

田耕主任的科普精选:

1、被称为“广东癌”的鼻咽癌,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老广们?(←点击可跳转原文)

2、黑痣出现这五个特征时,可能是发生恶变的“信号”

3、32岁,年薪60万,胃癌晚期,有这几种生活习惯的年轻人要注意了

 

往期科普冠军:

160“科普之星”第86期冠军:母婴呵护者,王蔚(←点击可跳转)

160“科普之星”第85期冠军:北大深圳,陈史宏医生

160"科普之星"第84期冠军:心灵守护者,徐道祥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83期冠军:胰胃外科带头人王天宝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82期冠军:医肤当前,许向前主任

160“科普之星”第81期冠军:护胃保肠,雷云鹏副主任医师

160“科普之星”第80期冠军:关节守护者,陈晓勇博士

160“科普之星”第79期冠军:手到病除,王哲博士

160“科普之星”第78期冠军:拆弹专家,车旭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77期冠军:治“郁”专家,唐建军

160“科普之星”第76期冠军:儿科中医人,李海朋

160“科普之星”第75期冠军:送子观音,罗江萍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74期冠军:神外名医,张波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73期冠军:守护生命之树,林汛格

160“科普之星”第72期冠军:心灵工匠,位照国

160“科普之星”第71期冠军:共抗癌痛,卢言琪

160“科普之星”第70期冠军:守护宝贝健康,贺春华

160“科普之星”第69期冠军:分泌快乐,薛萌博士

160“科普之星”第68期冠军:德医双修,王静滨博士

160“科普之星”第67期冠军:送子观音,罗江萍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66期冠军:乳腺守护者,魏盘妹

160“科普之星”第65期冠军:小天使的守望者,吴香兰

160“科普之星”第64期冠军:送子观音,罗江萍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63期冠军:神外名医,张波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62期冠军:形神兼备 汪海滨

160“科普之星”第61期冠军:专解男题,袁轶峰

160“科普之星”第60期冠军:糖尿病足克星,王建华

160“科普之星”第59期冠军:助孕圣手,祁淑英

160“科普之星”第58期冠军:呵护运动健康,姚志城

160“科普之星”第57期冠军:仁术驱癌,陈玉英教授

160“科普之星”第56期冠军:风湿圣手,叶志中

160“科普之星”第55期冠军:用心治痔,冯桂成

160“科普之星”第54期冠军:风湿克星,曾惠琼

160“科普之星”第53期冠军:医美博士,刘江波

160“科普之星”第52期冠军:儿骨守护人,郑志刚副教授

查看更多科普之星(←点击可跳转)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