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60每周进行“科普之星”的评选,根据医生的发文数据,每周评选出一位优质的科普医生,进行全网多渠道宣传,让好医生从网络脱颖而出,用优质科普助力大众健康。
获得第89期“科普之星”的是: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主任中医师,吴家满医生。
(↑点击图片可跳转医生主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针灸学会妇儿保健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中医经典与临床应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整合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针灸学会针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生殖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
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
广东省妇幼保健学会中医保健分会委员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整脊专业委员会常委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从事针灸推拿康复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十余年,注重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
担任负责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科技科研计划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发表高质量科研及临床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国外SCI引文索引论文5篇。
吴家满主任的科普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选题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表达通俗易懂,内容讲解透彻,极富人文情怀。
吴家满主任不仅关心人的病,更关心病的人,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想患者之所想,通过阅读吴家满主任的科普,让更多人在健康路上少走弯路,拥抱健康美好生活。
今天医小二也邀请吴家满主任进行线上专访,借此将他的科普心得及从医经历分享给大家。
1、对您来说,创作科普最有趣/有价值的是什么?
以前个别人对科普有偏见,认为医生搞科学研究才能显现专业人员的素养,如果搞科普就是大材小用,这样轻视科普其实是一种误区。
医生因为临床科研占据了较多的精力,做科普只能凭借医生自己的成就感和公益心,一来缺乏激励措施,二来长久的舆论环境总是造成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的假象,因此医务人员即便有心,也确实动力不足。需要合理地政策加以引导。
而对我来说,科普创作是一件有很大意义的事情。
十余年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在妇幼保健院这种专科医院里,孕前产后这类特殊人群及特殊病症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通过撰写科普文章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查阅资料。
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通过撰写与患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文章,以大众能读懂的科学研究为特色,运用趣味性和准确性吸引了更多非专业读者来阅读。
通过健康知识、技能、理念等的传播,让大众健康认知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实现提高,提升社会公民整体的公众健康素养,成为美好生活的基础。
2、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首先,我想向160平台的粉丝说明一点:
我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我觉得做医学科普的主体,应该是临床医生。
是的,非常明确,主体不是接受过科学训练的科技工作者,不是生物领域研究人员,不是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相关背景人员,甚至都不是医学生、实习生,而是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生。
因为,只有真正参与过临床工作,独立做出过临床决策的执业医生,才能真正体会临床工作到底是什么,才能明白教科书或者医学文献上那些语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才能知道临床患者真正的问题点在哪,才能知道对于大众进行哪些方向的引导,是最有利于以后临床工作开展的。
而如果不是临床医生,仅仅是读过几本教科书或者几篇医学文献,了解了一点医学知识,仅仅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些医学现象,这只能是最基本的科普,离理想的医学科普还很远;甚至如果不了解具体临床问题所在,凭自我理解的去解释医学知识,反而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
在实际孕前产后临床工作中,面对每一个患者的疑问,我都尽我所能详尽地解答,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医学毕竟还是关于人的学科,尤其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医学科普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从而有利于日常工作中的医患沟通。
帮助读者找到专业医生,找到了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
3、您的门诊患者知道您在写科普吗?您会有意引导患者多读科普、提高健康意识吗?
五天的门诊,在这五天里,面对每一个患者的疑问,同样的话,我讲了一百遍,面对第一百零一个患者,同样的话又得重复一次。
所以,尽管工作很忙,创作科普又需要花时间,我觉得还是要引导门诊患者,让她们知道你在写和他们有关的科普。
医学科普真的需要情怀,因为医学本身还是关于人的学问。
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人?
或者很多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在读什么?
共鸣!
她们好像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走过的路,甚至像是在读自己,于是她就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我在医学科普创作中,我也需要能够引起大众读者的共鸣,有意引导患者多读科普、提高健康意识,少走冤枉路。
4、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没有哪个时刻让您最为感动?
现在,我们好像越来越多地听说身边谁谁谁家怀不上孩子这样的传闻。
而事实的确如此!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中国育龄夫妇中每八对就有一对面临不孕症危机,而这种情况还有加剧的趋势。
因此,育龄夫妇会先后去到妇科、中医妇科、生殖中心,最后兜兜转转几经打听之后,才会寻求针灸助孕。
因此,在我眼中,每位患者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历经磨难才最终选择了我,那对于我来说是多么信任呀!
所以我很珍惜找我就诊的患者,她们的选择和对我的信任让我感动!
每当患者因为种种困难最后经过针灸治疗后顺利怀孕,生下孩子给我们报喜的时候,我们更是特别的感动,因为这也是我们期盼已久来之不易的“针灸宝宝”。
5、您会鼓励让您的孩子从事医疗行业吗?
如果五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但是今天再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是的,我会。
医生、患者、家属本就是共同对抗病魔、消除痛苦的战友,他们的关系本应是那样: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守护着百姓的平安健康!
但现今社会更多的出现的不是医患一家亲,而是医患仇海深。医患矛盾成了民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医闹事件、暴力伤医事件频发。
所以说五年前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今年,在疫情面前,因为“医”的出现,人类才能不断克服困难,薪火相传!
疫情期间,我们的医者始终抱着纵有无奈但永不言弃、生命唯大的初心,为人类的生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大众眼中,医生,应该尊敬,面对病魔,相互信任,才可以生死相托!
医护人员的地位在稳步提升,医生职业能保障家人朋友百姓的健康,让所有人老有所依同时我也希望我们以身作则,“医二代”能耳濡目染爱上行医,当然,行医也是广播善缘的行为。
6、医生工作很忙,创作科普又需要花时间,您平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虽然科普文章不是专业论文,但是也不能信口胡诌,这也是建立患者信任的重要一环。
如果文章中的专业内容可信度不高,那么整篇文章就有趋于造谣文的危险。
所以,写科普文不是简单的把你在门诊和患者解释的话写下来就算了,写科普文也要翻教科书,也要查文献。
你的读者面向的是没有医学背景的大众,如果一下讲太多内容,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会分散你的主题和重点。
写科普文不能显摆,不能老想着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应该完全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找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一个点讲透。
而要找到这一个点,讲透这一个点,可能你也需要翻阅20篇以上的文献。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里花了一段时间去重新适应找感觉。
当你的科普文章按照读者习惯的顺序去写,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打开,这样他们读起来能有共鸣的时候,能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更加配合你的医疗工作,这就是我写科普文章,坚持写科普文章的动力所在。
7、您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大医精诚》有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作为医生,要有自我奉献的精神,过硬的专业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敢于面对困难的胆识。
无论在哪个科室,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得一视同仁,把医生,把这份健康工程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
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德是温情与博爱,技术,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在患者的就诊中,需要医生的智慧与技术,同时更需要的是医生的温情和关怀。
8、您对现如今医生打造个人医生品牌持有什么观点?
对于医生打造个人医生品牌,我持支持态度。
虽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大众获取信息非常便捷,然而,患者同样也遇到了信息鱼龙混杂的选择困境。
患者希望更加高效找到并认可一名医生,这就需要建立医生品牌来实现。
医生打造自己的品牌,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医患间的痛点。
包括医生要学会读懂患者的医疗需求,具备精益求精的诊疗技能,以及服务能力足够让患者紧紧相随。
互联网时代,医生需要找准定位,并且拥有展示自己的愿望。
“很多人认为医生要靠包装,但包装终有一天会被戳破,因此要学会一种妥善的传递方式”。
这就需要医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持续钻研,踏踏实实做好诊疗工作,给出患者最佳建议,做到“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而不是每天都在“随口讲讲”。
医生品牌的建立离不开日复一日、兢兢业业的临床工作,和与患者共情的心态。
说白了就是:“医生越为患者着想,患者越是认定你!”
吴家满主任的科普精选:
1、怀孕就像“种庄稼”,这五大条件缺一不可!(←点击可跳转原文)
吴家满主任专业特长:临床擅长用针灸、穴位埋线、火针、刺络放血、自血疗法、按摩理筋、推拿正脊及中药等各种疗法治疗内、外、妇、儿、神经、内分泌各科疑难杂症。
尤其在针灸改善卵巢功能、试管婴儿术前调理、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疗效显著;在针推结合治疗产后骨盆痛(骶髂关节错缝、耻骨联合分离)、盆底功能障碍、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等技术独到;针对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病、运动损伤等疾患经验丰富。
往期科普冠军:
160“科普之星”第88期冠军:运动医学工匠,莫志生(←点击可跳转原文)
查看更多科普之星(←点击可跳转)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