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冬膏方季 ,如何科学进补你知道吗?

健康上海12320 2021/11/11 阅读数:1.1万

 

进入秋冬季节,不少人选择膏方进补调理,沪上各大医院也纷纷开启“膏方门诊”。膏方到底有哪些功效?适合哪些人群?服用和保存有何讲究?服用后不舒服怎么办……

 

针对大众普遍存在的疑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兼大内科主任顾耘给大家解答。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医膏方是中医药学中汤、丸、散、膏、丹五大主要剂型之一,早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膏方应用的记载。“膏”,含滋润、补养之意,故老百姓俗称“膏滋药”。然而,近代名医秦伯未先生说:“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膏方为何多在冬天服用
 

俗话说:“冬令进补,上山打虎。”古今许多医家认为,每年冬至到来年开春之前这段时间是进行膏方调理的合适时期。按照中医理论,冬季是封藏的季节,此时人体精气藏而不泄,营养物质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和储藏,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改善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胃肠道吸收功能相对较强,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营养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滋补作用,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最佳时节。此外,膏方在冬天不易发霉变质,影响药效。

 

膏方的功效与适宜人群
 

补虚扶弱:虚弱是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较健康水平低下,不一定具有临床检验指标的异常。如亚健康状态、体质虚弱者均可用膏方进补,能有效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防病治病:膏方不仅用于虚证,也能用于实证。只要辨证施药准确,一样可以治疗疾病,因此,担心“有糖尿病、高脂血症不适合服用膏方”是没有必要的。

 

老年人具有多脏器功能减退的特点,常常数病同现,在诊治上往往出现矛盾。而中医强调整体观,治病必求于本,因此中医药尤其适合老年病的防治,尤其在汤剂治疗见效后,以膏、丸缓图,可以不伤胃气,而且方便服用。

 

抗衰延年:中老年人由于气血衰退、脏腑功能低下,容易出现未老先衰如头发早白,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衰退等,在冬令服用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开具膏方需“量体裁衣”
 

膏方固然有像十全大补膏等通用的膏方,但更多意义上是指因人而异,由医生依据不同人的体质、病证而“量体裁衣”、一人一方开具的膏方服用膏方,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方,切不可盲目滋补,造成不良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需要提醒,中老年人在准备进补前,一定要先调理好脾胃。因为膏方是以补益为主、兼顾治病之品,如果脾胃虚弱、或患有其他疾病者,受纳、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较差,对进补可能会有不适应现象,甚至因补而影响脾胃功能,更影响消化吸收,所谓“虚不受补”。

 

是否需要服用“开路方”
 

对于“服用膏方前要用‘开路方’”的说法,其实并非每个人都需要。一般在开膏方之前,医生会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建议详细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服用“开路方”,同时复查有关基础疾病,以便医生开方前心中了然、有的放矢。

 

膏方如何保存
 

取回膏方后,要放在冰箱中冷藏。罐装的膏方取用时,最好用干净、干燥的瓷匙,切忌沾水,以防霉变。

 

 
 
 
 
 

1.最好空腹服用,此时肠胃空虚、吸收力强,且不受食物干扰,药物易发挥作用。如空腹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

 

2.服用时,每次1~2调羹,用温开水化服。一般每天2~3次均可。

 

3.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腻药较多,且配药中胶类剂量又较大,则药膏黏稠较难烊化,应该用开水炖烊后再服。镇静安神类及治遗尿的膏剂,则应在睡前20分钟服用。

 

 

服用膏方期间有哪些忌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服用膏方期间,要注意忌口,如忌食生萝卜、浓茶;忌服过多厚味腻滞之品。

 

不同体质者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阴虚体质者,要忌食辛热食品(如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调味品;阳虚体质者,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蟹等;过敏体质者,忌食海鲜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

 

服药期间,若遇感冒、腹泻,应暂停服用,可待愈后续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膏方应慎用,并与医生沟通调整后再用。

 

 

 

科普来源:

《上海大众卫生报》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