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为了这件有意义的事,东莞最高楼全变“蓝光”!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2021/11/15 阅读数:1.1万

 

 

 

昨天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当晚8时,东莞市中心的地标建筑民盈国贸中心、东莞农商行大厦、环球经贸中心、信息大厦同时点亮蓝光——这是东莞的“蓝光行动”。

 

 

自1991年起,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14日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并以蓝色圆环为糖尿病标识。每一年糖尿病日来临之际,全世界的地标性建筑都会亮起蓝光,“蓝光行动”由此得名。

 

为应对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的严峻形势,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从2010年起,连续11年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后举办“蓝光行动”,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防治的重视。

 

 

今年在东莞最高楼民盈国贸大厦等处点亮蓝光,是东莞开展“蓝光行动”的最新尝试。市医学会及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还一同在市民广场点亮蓝光,呼吁广大东莞市民一起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是全球流行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2%,若是按照我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推算,我市糖尿病患者预估超过100万人。

 

 

市疾控中心2020年户籍人口死因监测工作显示:慢性病已成为东莞户籍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位列死亡顺位的第一和第二位,高血压及并发症、糖尿病位居第五、第六位。

 

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易合并心、脑、肾等多个脏器的并发症,可见,糖尿病对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非常大。关注糖尿病,就是关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不断提升对糖尿病的重视。

 

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市疾控中心2020年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东莞35岁及以上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8.0%,糖尿病实际知晓率仅47.5%;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中,35岁及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率近40%,血脂异常率44%,但年内检测过血脂的受访者仅20%。

 

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低、高危人群庞大、居民血脂检测率低是东莞糖尿病防控的重点难点。

 

2020年,东莞启动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控项目,连续两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门诊、上门服务、集中体检等形式开展35-49岁人群糖尿病早期筛查(血糖、脂联素)活动,累计完成糖尿病早期筛查人数超过23万人。

 

东莞通过开展糖尿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行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管理人数明显增加,截至2021年10月底,东莞2型糖尿病患者已管理11.81万人,同比增长20%,东莞糖尿病防控成效显著。

 

 

在此,莞小卫也呼吁符合条件的市民尽快到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糖尿病早期免费筛查。市卫生健康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通过检测空腹血糖、脂联素,辅以基本体征和问卷调查,可提前4到7年预测糖尿病风险,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发展成为糖尿病。

 

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伟坤表示,必须意识到,目前,我们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提示我们糖尿病的宣教工作和健康管理责任重大。

 

为此,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各委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蓝光行动”,包括学术研讨、义诊、宣教活动等,免费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血糖测试、体脂检测、尿蛋白检测、眼底筛查、糖尿病健康饮食指导、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等服务。

 

同时,市人民医院还主办了“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东莞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新进展研讨会”,邀请广东省内分泌界著名教授李延兵、陈宏、关海霞、杨川等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治新进展的学术报告,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知识。

 

糖尿病防控任重道远。目前,东莞正全面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有效降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提升全市慢性病防控综合水平。市卫生健康局正积极争取将深化糖尿病早期筛查及干预行动纳入明年的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规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提升全市慢性病防控水平,做到久久为功。

 

不要以为糖尿病很遥远
其实,糖尿病就在身边
为此,我们请来了
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顾问委员
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张秀薇
为大家答疑解惑

 

糖尿病高危人群具备哪些因素?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9.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控制不良有哪些危害?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如何预防、控制糖尿病?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是?

1.健康饮食;

2.适量运动;
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血糖自我监测;
5.药物治疗。

 

 

文/广州日报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