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下多个第一,中国医疗保障服务凭什么领跑冬奥会?

健康界 2022/02/05 阅读数:1.1万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中国。时隔14年,圣火再度在北京上空燃起。

 

「双奥之城」北京,再度全球瞩目。

 

相同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不同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冰雪运动组织难度大的「双压」下,给2022年冬奥会提出了莫大挑战。

 

滑雪、滑冰、冰球、冰壶、雪车、雪橇、冬季两项将在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展开。

 

冰雪运动是一项相对较危险的运动,容易跌倒,引起骨折、脱位、肌腱,以及半月板损伤、关节劳损等。

 

因此,医疗保障对于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非常重要。

 

为了筹备此次北京2022年冬奥会,我国在医疗保障服务中创造了多个第一:

 

中国第一支冬奥医疗救援直升机保障团队

奥运史上第一个冬奥会保温机库

中国第一支冬奥雪上医疗救援队——梦之队

奥运史上第一次奥运场馆AED全覆盖

奥运史上第一次在奥运村综合诊所使用CT、核磁、DR移动方舱

第一次在冬奥会上实施闭环管理医疗救援

第一次实施冬奥医疗救援云指挥、云调度

第一次实施冬奥知识、急救理论云培训

第一次在冰球场馆布署移动CT检查车

第一次冬奥医疗保障人员全部通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急救培训

 

诸多第一背后,是大国医者的担当。

 

图由Pixabay提供

 

 

4年苦练,只为抢夺4分钟

 

从最高140米的跳台一跃而出,不用雪仗、不借助任何外力,经助滑道获得110公里/小时的高速度,于台端飞后,身体前倾,沿自然抛物线在空中滑翔。速度快、高度高,跳台滑雪比赛是一个刺激且极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

 

但对于参与运动员来说,从相当于27层楼高的地方一跃而出,且脚上还有两块长275厘米、宽11~13厘米的雪板,一旦受伤,非常严重。

 

根据国际雪联规定,赛时如果发生运动员摔伤事故,医务工作者必须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而在户外雪场,他们能依靠的交通工具就是滑雪板。

 

为此,2015年7月申奥成功后,北京冬奥组委决定培养一批中国自己的滑雪医生——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

 

滑雪医生,并非简单的会滑雪、懂医术就可以。面临低温、大风等严寒天气,复杂的地形和紧张的赛事,救援的难度往往成倍上升。

 

这不仅要求滑雪医生雪技高超,能顺利及时抵达救援地,还要能在有限的赛场条件下,快速展开救援。

 

背上重达10公斤的医疗包,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30秒内快速验伤,准确判断呼叫救援,15分钟内将伤员转移出赛道……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滑雪医生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四个雪季进行为期四周的滑雪训练。

 

滑雪医生面临的不仅仅是艰苦的训练,还有受伤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锐曾告诉媒体,「我们几十人中有20%的人受过重伤,有开放性骨折,包括锁骨、肋骨、胸骨、脊柱骨折等都做了手术。」

 

 

最快5分钟,做好保障衔接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位于崇礼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是距离张家口赛区最近的医院。

 

赛事期间,如果有运动员受伤,可以实现20分钟陆地转运、5分钟航空转运至崇礼院区。

 

极端情况下,通过直升机运送伤员,到距离最近的北医三院崇礼院区约为5分钟,到张家口市第二医院的时间约为19分钟。

 

据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介绍,在航空医疗救援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转运前的评估。在直升机中,平时的四大检查工具「视、触、叩、听」都不管用了,能借助的只有医护人员的经验和床旁超声。如果评估不到位,患者可能会在高空的飞机中接受气管插管,甚至心肺复苏等大量救治。

 

段军说,如果转运前评估到位了,再由999申请航路,然后确定转运时间和接收医院及科室,最后专业的转院团队会携带转运设备,到目的地医院对患者进行转运。

 

 

精准防疫,守好坚实防线

 

2022年北京冬奥会共计来自全球上百个国家的2892名运动员参加,这对疫情防控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此次冬奥会实施「闭环管理」。

 

所谓闭环管理,是指有一个虚拟的「大环」和组成「大环」的若干个实实在在的「小环」。这些「小环」就是运动员们所在的奥运村、训练比赛场馆、媒体采访场地等。境外来华人员可以在「小环」里正常训练、比赛、采访、工作,但不能出「大环」。

 

链接「小环」的的交通工具也是封闭管理的,会在各个场地接送人员,全程不与环外人员接触。

 

有进入闭环的运动员介绍,按照防疫要求,在进入闭环前96小时,队员们需要做2次核酸检测,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进入闭环后,需要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在场馆内,除吃饭喝水外,须全程佩戴N95口罩。

 

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境外疫情输入传播风险。

 

此外,在本届冬奥会上,各类「黑科技」也成为精准防疫的「利器」,助力闭环内疫情防控。

 

「多验合一智能终端」数字哨点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核酸结果、疫苗状态、实时体温等内容就会显示在屏幕上。只需两秒钟,就能快速通检。还能跟踪采样进度,协助核酸检测实现应检尽检。

 

此外,为了防止室内疫情传播,冬奥会赛时引入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联合研制出的「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据介绍,该系统检测灵敏度是常规方法的10倍,可30分钟完成气溶胶采集,45分钟完成新冠病毒检测。

 

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医学专家组组长布赖恩·麦克洛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闭环内未发生疫情聚集性传播,经过入境前、入境时和入境后的层层核酸检测筛查,在各方严格遵守冬奥《防疫手册》的前提下,冬奥闭环内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将逐渐降至与中国本土一样的较低水平」。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