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男是女,原来啪啪啪的时候就决定了......

健康160 2022/04/29 阅读数:3.9万

 

05月04日  星期三

农历 四月初四

 

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                                               

-- 早安!--

 

 

 

 

说起生孩子,这是大多数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有些家庭喜欢男孩,觉得“养儿防老”、“后继有人”;有些家庭喜欢女孩,因为“女儿贴心”、“是家里人的开心果”。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114.gif

 

为了孩子的性别能够随自己的心愿,一家老小从上到下可算是操碎了心:

 

还没怀孕多久,就急忙做“科学”鉴定,判断胎儿性别;

 

天天拜神求佛,认为心诚则灵;

 

听信一些不法分子兜售的“转胎神药”,结果孩子性别没转换,反而出生就有先天缺陷;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110.gif

 

是男是女,到底由什么决定?所谓生男生女的秘方,真的存在吗?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好好说一说。

 

生男生女,原来是“它”说了算

 

 

生孩子,是一个奇妙复杂的过程。

 

在啪啪啪时,男性将精液射入女方的阴道内,这些精液大概含有约2-4亿个精子。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106.gif

 

如同西天取经一样,它们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只有一个精子能够克服重重阻力到达输卵管,寻觅到自己的一生所爱——卵子。

 

然后它们惺惺相惜走到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就是胎儿最初的雏形。

 

 

那胎儿的性别,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体是由大约百万亿个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构造出了完美的人体结构。

 

而细胞的核心——细胞核,是由23对一种名叫染色体的东西构成。

 

 

在染色体大家族当中,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

 

另外一对男女不同,称为性染色体,顾名思义是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

 

它的作用,就是决定人体的性别。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59.gif

 

性染色体一共分为2种,一种叫X染色体,一种叫Y染色体。

 

如果你是女性,那么你的性染色体就是XX;如果你是男性,性染色体就是XY。

 

 

知道染色体是怎么一回事后,我们再来看看性别的形成。

 

不管是男性射精,还是女性生产卵子,本来成双入对的染色体都会被分开。

 

代表女生的XX染色体,会分为两个X染色体;而代表男性的XY染色体,会被分为X和Y染色体。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52.gif

 

换句话说,男性的精子分为携带X染色体的精子和携带Y的精子;而女性的卵子,只能携带一种性染色体,那就是X染色体。

 

在某个幸运的精子成功钻进卵子的那一瞬间,如果它是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那么宝宝就是个女孩;

 

如果是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那么宝宝就是个男孩。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生男生女不是由女方决定的,而是由男方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是什么决定的。

 

神奇的染色体

 

 

染色体尽管只有23对,但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都负责着不同的任务。

 

比如X染色体,它不仅能够决定人类的性别,同时也在人脑发育和智力水平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X染色体只有女性拥有,这也是大家为什么会说妈妈越聪明,生下的孩子也不会差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42.gif

 

为什么有些人身体好,有些人身体差?这也和基因遗传有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Evan E. Eichler小组的最新研究揭示,在我们的8号和10号染色体中,含有一些疾病免疫功能的遗传基因。

 

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免疫功能,其实也是受染色体控制的,这些病包括脑癌,乳腺癌,糖尿病以及一系列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等。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47.gif

 

地铁里一个人放屁后,有些人会反应很大,难以忍受;有些人觉得不过如此甚至没有反应。

 

抛开文明礼貌等因素,原因是每个人的嗅觉的基因系统不同。

 

在染色体中,11号染色体对我们的嗅觉灵敏程度的影响举足轻重。这是因为人类一共有856个嗅觉基因,其中40%以上是定位在这个染色体上。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38.gif

 

再比如怀孕流产、出生儿智力低下等情况,是每个家庭担心的事情。

 

这些情况,都和21号染色体有关。

 

21号染色体如果异常,会有60%的概率导致胎儿早期流产。哪怕孩子生下来,也会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这种病症简称为唐氏综合征。

 

 

在我国,唐氏综合征每年新发大概2.3万~2.5万例,是威胁新生儿健康的杀手之一!

 

染色体可以被改变吗?

 

 

染色体可以说决定了人类身体的一切,所以人们希望能够通过修改染色体,来改变自身的身体条件。

 

比如通过改变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是不是就能实现男女性别转变呢?

 

遗憾的是,目前已知的技术并不能实现,染色体早在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时候已经定型。

 

 

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在碱性环境中,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更活跃,更容易优先跟卵子结合形成男宝宝。

 

所以一些家庭,就让女性用酸性物质冲洗阴道。

 

 

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酸碱度的影响对于精子来说其实非常微弱。

 

所以想通过改变阴道酸碱度来控制生男孩的办法并不靠谱。

 

这样的方法,反而会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32.gif

 

正常情况下,女生阴道内的菌群是处在一个弱酸性的环境,维持着微妙的菌群平衡。

 

如果贸然使用酸性液体冲洗阴道,很可能会引起菌群滋生和感染,导致发生阴道炎等妇科疾病。

 

 

最可恶的是,那些利用人们迫切的生男的心情,来坑蒙拐骗的不法分子。

 

比如一些人打着老中医的名号,推出调配的「换胎神药」,号称「不管肚子里是啥娃,吃了药就可以换成男娃」。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能换,岂不是违反了科学和自然规律?

 

更可怕的是,这些「三无神药」中可能添加了大剂量的雄激素等不明物质,很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畸形甚至流产。

 

image.png

 

生男生女,不如生的健康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父母双方的结晶,都应该是带着爱出生的宝贝。

 

还好随着社会的发展,重男轻女的现象正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少。

 

 

但现在,“生不好”成为中国家庭的一大难关!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超过13万例,神经管缺陷约1.8万例,唇裂和腭裂约2.3万例,先天性听力障碍约3.5万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7600多例......

 

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第2大原因,也是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

 

 

为了后代的健康,小编呼吁大家一定不要“亡羊补牢”,尽早“未雨绸缪”才是“生得健康”的关键!

 

➤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酗酒是精子和卵子的天敌,会使它们形态异常,导致生育力下降。

 

而熬夜伤身还伤精,所以大家要尽量尤其是在备孕期,少烟少酒,规律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除此之外,在备孕期还要坚持四不“原则”:不穿紧身内裤、去桑拿房、不去高温的地方和不接触有害物质。

 

➤ 健康饮食

 

对于男性来说,补充蛋白质可以为精子提供营养,瘦肉,牛肉,虾类,蛋类等都属于高蛋白食品。

 

缺锌也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可以适当的滋补。

 

其中含锌较多的食物有:生蚝、牡蛎、动物内脏、花生和核桃等。

 

 

维生素E可以防止生殖系统老化,提升精子的活力。菠菜、卷心菜、苹果、香蕉、莴苣、山药、猕猴桃等都富含维生素E。

 

➤ 适当锻炼

 

锻炼是提高免疫力和保证精子、卵子活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它不仅可以促进激素的分泌,保持身心的愉悦,也可以减轻体重,远离肥胖。

 

平时可以尝试快走、慢跑、游泳和提肛等运动,对帮助生下健康的宝宝有着明显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20429150024.gif

 

传统的固定认知,让我们对性别的认识还是简单的男比女贵,对于女性总是弱势相看、甚至不惜打压。

 

但世界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每个生命都与众不同,你并不是男生、女生......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自己!

 

 

 

   健康早报名医推荐   

 

这里也建议各位男性朋友,一旦发现前列腺有不适症状,最好早点去医院咨询一下,不要讳疾忌医,发现越早越快治疗。

 

这里,小健康早报为大家推荐三位对治疗男性泌尿外科疾病颇有研究的专家,有需要的长沙小伙伴们赶紧去预约吧!

 

长沙小伙伴

戳下图 立即挂号

↓↓↓

微信图片_20220429145015.png

 

广州小伙伴

戳下图 立即挂号

↓↓↓

卡片画板 1 (20).png

 

东莞小伙伴

戳下图 立即挂号

↓↓↓

卡片画板 1 (19).png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w

160知识库

每天一条健康小知识!

孕妇防辐射服作用有限

 

虽然防辐射服产品的面料确实可以防辐射,但这些衣服开口大且多,抵挡电磁辐射的作用有限。

 

 

 

END

 

PmbJZJps_Fzfx[1].png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