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佑 | 无悔韶华献医学,勇书儿童内分泌新篇章

健康160 2022/10/26 阅读数:9832
 
 
 
 
 
 
工作地在深圳,家在广州,60多岁的张博佑主任每周要赶动车,往返于两地之间,难免辛苦。但对儿童内分泌事业始终抱有一腔热情的她来说,这点苦比起看到孩子们挺拔的高个儿,不算什么。
 
作为小儿内分泌领域的权威专家,张博佑主任始终站在小儿内分泌诊疗的最前沿,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帮无数矮小的孩子改写了人生。
 

✦张博佑主任

 
 

国内儿童内分泌领域带头人

 
1977年,张主任成为了高考恢复后的首届考生。由于儿时对医生职业的向往,对医学的崇敬,她决心成为一名医生。
 
虽然张主任最初想当妇产科医生,但看到儿科缺人,她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儿科学的漫漫之路。
 
那时儿科还没有细分各个专科,儿科医生基本可以“一个顶仨”,什么病都能看。
 

“我们那时候什么都得会,在ICU病房你就得会气管插管,会排除异物。我记得有一次就被我碰到了一个气管异物的孩子,眼看呼吸就要停止了,我马上气管插管,在气管镜下把花生粒取出来,把一条鲜活的小生命抢救过来。那个时候太有成就感了,也让我爱上与孩子们相处,爱上了儿科。”

 
 
在儿科临床中遇到过的各种问题,面对过的各种挑战,极大丰富了张主任的医疗实践经验,也引发了她更进一步的思考。
 
分科不细逐渐显现出弊端,孩子很多专科性问题并不能得到十分专业的治疗,就比如矮小症,家长们并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疾病,更不知道到哪里看诊。
 
如今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矮小症也有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上世纪的中国,儿童内分泌领域还是一片尚未开垦完全的荒地。那时碰到身材明显比同龄人矮小的孩子,张主任总会问自己一句话:
 

孩子长得矮只是因为吃饭不好吗?难道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张主任一直在思考。就这样,年近40岁的张主任,走上了儿童内分泌专科研究之路。
 

“当时我参加了全国的儿童内分泌学习班。但这个学科在国内刚起步,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可借鉴的文章和经验也少,所以只得靠自己去摸索学习,不断捕捉儿童内分泌最前沿的发展,不管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不断在临床当中去总结经验。这么多年来,我看着中国儿童内分泌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到现在国内儿童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领域已经可以称得上优秀了。”

 
 
 

矮小如天使折翼

我帮你重振羽翼

 
在张主任这里就诊的矮小症案例中,有一个男孩至今令她难以忘却。
 
那是一个16岁,身高却只有138cm的男孩,名叫锐锐。面对同龄男孩身高爆长的时候,他开始逐渐变得自卑起来,原本优异的成绩也一落千丈,最终导致心理极度敏感、自闭,竟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没有父母会对此无动于衷。为了治病,家住安徽的锐锐一家几经波折,找到了当时在上海工作的张主任。
 

经检查,锐锐确诊为生长激素完全缺乏。16岁的年纪,很多医院都说已经治不了了。但经过细致检查,我发现他的骨龄还小,还有一定的生长潜力。

 
足够专业的检查及诊断,给原本十分灰心的锐锐一家人很大的希望。锐锐父母真切的感受到这次终于找对了医生。
 
通过在张主任这儿两年的治疗,锐锐长了20cm,身高达到了158cm。明年就要面临高考的他,看到自己身高的变化,锐锐自信心大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治疗前

 

 

 

 

 

 

治疗后

 
后来由于工作变动,张主任去了深圳,锐锐一家也跟着她来到深圳继续治疗。尽管每次都需要坐飞机往返,但锐锐一家从没有想过放弃。他们非常信任张主任。因为她的爱心、耐心,及精湛的专业技术,让他们看到了孩子身高增长上的希望。
 

“我当时想帮锐锐一家介绍到另外一个儿童内分泌科教授那里,每次坐飞机来深圳,成本太高了。但是他们没有去,还是决心要跟着我。就这样艰难地在深圳又治疗了一年半,锐锐最终的身高达到了167cm。”

 
张主任预测,不治疗的话,锐锐的身高只能到145cm。而如今能够达到167cm,对一个男孩来说,可以说是逆转了人生也不为过。
 
每个矮小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张主任的使命就是帮助他们重振羽翼。她的愿望就是让矮小的孩子们能和普通孩子一样,重寻生活的美好。
 
 

传承医者薪火,赓续时代使命

 
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张主任这一路走来,吃过的苦不算少。熬夜值班、抢救患者,无时无刻精神紧绷,张主任将最青春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她犹记得女儿4岁多时,对自己说:“妈妈,我好不喜欢你们院长,经常叫你晚上不回家,要在医院里睡觉。还经常叫你去外地,我都好久没见你了。”
 
听完这句话,张主任当即就落泪了。繁忙的工作让自己疏于陪伴家人,这让她一直都很愧疚。但她也觉得,成为一名医者,必然要有做出牺牲和承受高压的准备。
 
带着这样的信念,张主任一直对自己相当严苛。每到吃饭休息的时间,别人都停下了工作,但张主任却习惯于到病房里再最后巡视一遍,确认患者无误,才会真正放下心去休息。
 
这个习惯让她在某天的午饭时间,其他医护人员以及看护者神经最放松的时刻,救下了一个缺氧的孩子。
 

“我就看到那个孩子脸色发紫,明显是缺氧的状态。家长在一旁吃饭也没在意,我当机立断,这孩子要抢救!我马上冲上前检查,发现孩子已经没有呼吸了,立刻做心肺复苏。幸好我发现及时,后来孩子抢救了过来,否则真的差点没命了。家长也吓了一大跳,你说孩子要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没命了,得多崩溃。”

 
通过这起事件,张主任更深刻地认识到,医者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自己中午少掉的那一点休息的时间,比起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家庭的未来,算得了什么呢?
 
同时,张主任也不允许后辈有一点疏忽和懈怠,经常以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要求护理团队和年轻医生,十分严苛。
 

我们是医生,我们是对待生命,不是说对待一个物体,不可以随便的。有时候我和当时的同事和后辈一起聊天,他们说当时好恨我,觉得我太严苛了,但是现在都很感谢我对他们的严格。

 
严师出高徒,张主任的高标准、严要求,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担当。而这份对生命认真、严谨的态度,张主任承认也是受到自己前辈影响的。
 

“南京儿童医院著名的新生儿科前辈已故许植之教授,是我敬佩的人之一。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敬业,并且要热爱医生这份职业。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早上儿科病房查房一查就要3个小时,当时70多岁的许教授,一口水都不喝,一点没有架子,对待患者也是鞠躬尽瘁。我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这么热爱儿科事业,也是受到这些优秀前辈的影响。”

 
传承医者薪火,赓续时代使命。前辈递出的责任之炬,她稳稳地接住,薪火相传。一代代的熏陶和感染,张主任将医者的担当承上启下。在前辈的影响下,在后辈的传承下,中国的孩子们将会看得更高、更远,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预约挂号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