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健康,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二十大代表、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名誉主任钱素云谈到了儿科的问题表示:“儿科是一个大学科,因为它面对的是整个儿童群体,涉及五脏六腑各个系统的疾病,所以专业划分也特别多。”
这段话也印证了儿科疾病需要得到特别重视。儿童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孩子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情变化特别快,大部分孩子又不会表述病情,更需要医生耐心仔细的观察。
今天小六将给大家介绍一位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郑娓,她用真挚的爱心为患者拂去病痛,用初心与坚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诺言,用一颗朴实的心温暖着每一位小天使。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副主任医师
擅长早产/超早产儿、高危儿重症急救以及早期神经发育评估与早期干预指导,尤其关注早期家长教育、亲子互动与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的临床研究,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诊治。
从事临床工作十余年,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儿科系统培训,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建院初始入职参与新生儿科建设及相关临床工作。是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2021年7月至今年6月作为第七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在西藏察隅参与医疗援藏,获得林芝市委颁发的“优秀援藏干部人才”荣誉。
初次见到郑娓医生的时候,她正在儿科诊室解答患者的问题,神情专注,没有丝毫不耐烦,回答疑惑时语速不疾不徐,优雅、敬业、美丽而自信,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访谈过程中,她的每一句的回答,都散发着坚强、充实、洒脱。听着她讲她的从医故事,就像是一部丰富的医学史,精彩且令人崇拜,对郑娓医生来说,从医的每一段经历,不管是顺境还是坎坷,都会增加生命的厚度。
一、用专业在高原守护生命
为做好西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自2021年起,国家卫健委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助西藏部分县人民医院工作。从沿海到大山,3000多公里的路途跨越,3000多米的海拔差,援藏医生郑娓主动请缨,只为用专业知识在雪域高原守护生命。
2021年7月至今年6月,郑娓医生作为第七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其中一员,在西藏察隅参与医疗援藏。
克服高原反应是“必修课”。“高原特殊的环境让我们欣赏到壮美风光的同时,也带来了第一道考验。”回忆起刚进藏的时光,郑娓医生说,虽然进藏前做了体检和充分的准备,但高原反应还是不期而至,吸氧、布洛芬、安定片等是团队医生对抗高原反应的“武器”。
郑娓医生去的是林芝市察隅县,平均海拔2800多米。市区去到县里的路程大约530公里,先后要翻过海拔4700米的色季拉山和4900米的德姆拉山,加上道路狭窄,以及时有发生的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等原因,一次出行常常要花几天的时间,交通不便阻隔了区域与外界的联系。但由于道路狭窄、山体石头滚落等原因,走起来也格外艰难,道路的艰难加剧了区域与外界的联系,环境异常艰苦。
察隅,古称“杂域”,藏语意为“片状石之地”。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垂直落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这里高山耸立,河谷纵横,密林千里,以山高谷深、道路艰险而闻名于世。交通极其困难,物资运输不便。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更多的力气,做同样的工作自然也需要更多的准备。郑娓医生跟随援藏医疗队的脚步翻山越岭走遍了察隅的三乡三镇,为当地的居民做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去到学校、幼儿园做儿童先心病筛查,为卫生院、村医答疑解惑。
二、用行动以医授人以渔
如此艰苦的医疗环境使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此行的责任与意义。在适应了高原环境后,郑娓医生第一时间便投入到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尽己所能去帮助儿科建设,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我们在察隅县的时候差不多每周出门诊五天半,二十四小时待命出急诊或是指导抢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想多做一些贡献。在这一年里,我把在医学院学习的临床知识、技能能用的全都用上了。危重新生儿的规范救治、新生儿的发育支持护理包括体位管理、重力喂养、皮肤护理等等,很多都是从零开始、手把手的去教,体系化的儿童保健工作也在当地医生的思想里落地开花。”那段经历,这辈子都忘不掉,离开的时候,当地人对我们真诚的感谢,让我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多,我还想为当地人做更多一些。”郑娓医生坚定的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
一年时间里,郑娓医生和她的团队改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那些没了呼吸、心跳的新生儿一个又一个恢复了,那些小于32周的超早产一个又一个顺利出院了。此外,郑娓医生与团队通过多种实时教学方式支援儿科建设,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讲授给当地医生,提升当地对新生儿疾病、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希望能够更好地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其实,在援藏期间,治多少病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郑娓医生认为,为察隅培养儿科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是她们医疗援藏的使命。郑娓医生和团队用汗水和青春,在高原铸造起了生命防护墙,不为荣耀,不计得失,只为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三、全力以赴,走向儿科
宝宝一生病,爸妈半条命,呵护宝贝健康,是郑娓医生一直以来的坚持。但大家有所不知,从事新生儿专业最开始可不是郑娓医生的第一选择。起初她的研究方向是【儿童神经康复】,但阴差阳错,以前任职的医院,儿科病人特别多、但医生缺少,极大的加剧了医生的工作量,导致很多医生陆续辞职。
“我就想我去吧,多一个人,就多帮助一位儿童脱离苦海,拯救一个家庭,团队也少点负担。”就这样,她踏上了儿科的医生之路,将一个个目标摆在前行之路上,步履不停,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四、坚守医者之道
现阶段,很多在职的儿科医生还在大量出走。但郑娓医生却明确的表示:“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很坚定地对我们说:“不论是去哪个科室,做医生,要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探究,为病人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这本来就是医生的使命,也是自己应该做的。看到孩子们在我的治疗下健康起来,我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病人的信任让我对知识更加渴望,也对前景更加向往,更对职业的选择更加坚定。”
在无数个与孩子们接触的日夜中,郑娓医生也渐渐地将为儿科付出当成人生追求及奋斗目标。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郑娓医生深知不仅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还要不断巩固和丰富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所以她从医几十载,工作一直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十几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她热爱自己的医院和团队,看到科室的高速发展深感欣慰。尽管她无数次治愈了病人,但有时却说自己需要一颗绿叶的心。因为只有绿叶才能托出一朵朵娇嫩浴滴的花骨朵,让新生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等待着开花、结果;这样才能用自己的专业去滋养科室的未来与希望,更让新生儿茁壮成长。
在坚持的路上,郑娓医生感叹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离不开单位的平台,我很珍惜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我也会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
点击下方医生卡片
即可预约挂号
新生儿不适应环境,出现湿疹等情况如何处理?
A:
新生儿在妈妈肚子里被保护得很好,出生后可能因为环境等原因接触化学物质、病毒之类的细菌,导致皮肤不适应长疹子。要是婴儿本身没有出现不舒服,比如说生病、不吃奶、烦躁哭闹不安、发烧等情况,就是小朋友在跟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不用特别处理。
家长也不要过度焦虑新生儿,我们强调说只要他吃得好、睡得好、体重、身高、头围这些生长正常家长就完全不用担心。
新生儿容易吐奶如何处理?
A:
婴儿易吐奶不是正常的现象。
很多小孩早期会吃奶瓶,主要是与其胃部发育不成熟导致。他吃的时候容易进空气,或者瓶子没有放好,吃的时候空气进到胃里导致吐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小孩存在牛奶蛋白过敏、不耐受,或者没有达到那么深的程度就会吐奶。
我们建议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尽量母乳喂养,这样吐奶、腹泻、血便的情况会少一些。
【如果大家有早产/超早产儿、高危儿重症急救、早期神经发育评估与早期干预指导、早期家长教育、亲子互动与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或者儿科常见病的治疗需求,可以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寻求郑娓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