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肝与胆,这一片小小的方寸之地,生死攸关。其中肝癌尤其凶险,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不存在末梢神经的“沉默器官”,更因为它具备代谢、分泌胆汁、解毒、凝血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旦癌细胞对身体侵袭破坏,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刘利平主任,凭借一身“胆”识,在一次次病魔的较量中练就盔甲。为了深爱的白衣战袍,为了病人的性命相托,他们挥洒着青春,秉承医者初心,“肝”愿守护。
在一个个从医的故事背后,关于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关于生命,刘利平给出了一些答案。
刘利平 主任医师
深圳市人民医院
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助理学科带头人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医疗组组长
擅长
-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脾脏肿瘤等疾病的根治性切除术,尤其擅长微创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治疗。
不少意义非凡的事情,当回溯起点,往往始于青蘋之末。小时候,母亲生病去看医生,本来是小病却因为各种医疗损伤在医院待了大半年。在探视母亲期间,刘利平主任有感而发:「一个好医生对于病人的康复有着至上的责任。从那个时候我就决定做一名医生。」
肝脏就像一块吸满血液的海绵,血管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措手不及的大出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肝病大国,全球2.96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有三分之一在中国,全世界一半以上新发肝癌患者在中国。投身中国常见却又难治的疾病,刘利平主任做的就是这件颇有挑战性的事。即便可以预知道路上的荆棘,刘利平主任也毫不退缩,愿能成为“中国是肝病大国”摘帽者的一员。
在国内,培养一名外科医生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勤学苦修三五年只是刚入门,要想练就一身行云流水的技术,少不了临床上摸爬滚打五年、十年。刘利平主任对外科医生成长之路的一番感悟,最开始源自他的导师——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家陈孝平院士和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赖宝山教授。
他至今还牢记陈孝平院士的字字箴言:「外科医生是需要天赋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互为补充。」从医学生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刘利平主任对陈院士言简意赅的这句话沉淀下自己的理解。“外科医生要手指灵巧、有悟性,才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密布的血管、胆道之间,精准下刀。天赋能让肝胆外科医生如虎添翼,成长为成熟的优秀专家。”
病魔自然并不会因为医生不易就放弃吞噬人们的健康。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刘利平主任也深深地体会到外科医生需要具备的专注与韧性——越难,就越是要磨砺成长。他严于律己,在知识的殿堂里不断汲取养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不断攀升,再到积极参加业内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每一步都赋予刘利平主任底气,让他有足够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去克服从医学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
同时,他深知外科医生的成长要脚踏实地,勤练基本功,从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纸上做练习,为刘利平主任娴熟的手术操作打下基础。“从病情诊断到手术操作,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就像耍一把红缨枪,有挑,有扎,有打,这些技巧都需要摸索和领悟。”
天资、努力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或许是命运赠予的礼物。
02.细微显仁术,水土育良人
从事肝胆胰外科工作10余年,刘利平主任始终追逐着肝胆外科事业的制高点。他诊治疑难肝胆胰脾疾病3000余例,手术技术精湛,开展深圳市首例经腹腔镜解剖性保脾手术治疗脾脏肿瘤,2018年被评为首届“深圳市优秀青年医师”。
而他所在的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经过70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已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技术方面具有比肩国际的水平,现已能成熟运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各种肝胆外科疾病,实现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大满贯,是目前深圳市少数可独立完成肝脏各部位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的单位。
随着董家鸿院士于2006年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精准理念已成为肝胆外科界积极倡导与践行的基本治疗理念之一。关于如何践行精准医疗,刘利平主任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秉承董佳鸿院士创立的精准肝胆外科手术范式,我们需要研判病人的分期,思考如何针对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特殊性,尽可能减轻手术的损伤,最大可能地保护肝脏器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清除病灶。”
提起“肝癌”这个大病,刘利平主任倾囊相授地和我们分享起来。他面露惋惜道:
目前我国的肝癌防治形势较为严峻,五年的生存率在 10% 左右。
我们就像如饥似渴的学生,进一步追问起原因。他告诉我们:“核心问题有两点,第一点肝脏是个哑巴器官,内部神经分布较少,早期缺乏明显症状,一旦病人来医院检查,50%以上的病人确诊的时候就已经是处于中晚期。第二点,现在我们国家90%以上的肝癌病人都是因为乙肝所引起的。乙肝会导致肝硬化、肝功能不良,一旦合并肝癌,对于后面的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医学日新月异,每一个细小的进步,每一项细分领域的研究,都可能解决一个手术中的关键问题,为病人减轻痛苦。除了我们印象里的手术治疗,靶向、免疫联合介入治疗等新的治疗技术的进展,也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增加了手术转化机会。
目前,针对肝癌研发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加起来有近 10 种。刘利平主任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的消息:“这些药物基本上都纳入了国家医保,以深圳市为例,有些药物80% 的费用是可以通过医保来报销的,个人只需要承担 20% 左右的费用就行。”得益于国家利好政策,在抗肿瘤治疗上,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实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大大减轻了病人的负担。
管理患有乙肝和丙肝的人群的高危人群,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慢病管理,是降低肝癌发生率的一大举措。想要避免疾病降临在自己身上,刘利平主任提醒道:“定期筛查,早期发现肝癌,开展早期治疗是关键。”
03.关爱生命,关注人
基本上每个医生,都会面临肿瘤偏晚期的病人,这部分病人无关国籍、地位、贫富,他们最终都将走向死亡。当病情进入了终末期,针对癌症本身的治疗已经失去了意义。医生治疗的目的早已经从治愈变成了延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尽量实现带瘤生存。
对于中国人来说,善始善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开始,好的结束。如何超越生死,让病人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爱与关怀是唯一的答案。
“我们会格外关注这部分病人的情绪,建议减少过度治疗,劝导病人家属做一些理性的选择,让患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路。”
说起对生命的理解,刘利平主任长叹了一口气,缓缓说道。生命说到底就是个命数的事,有一种天注定的无力感,但也有因为选择带来的转机。比如说得了乙肝的病人往往更容易得肝癌,如果他通过按时的复查,是有可能把早期的肝癌扼杀在摇篮里的。所以医生逆天改命,很大程度上是帮助患者延长有限的生命长度。
“只要人活着,就与健康有关。什么是健康?医学角度专业的回答是:身体健康就是解剖结构完整、相应功能齐全。而要想做到这一标准,就少不了预防性体检、定期性体检。”
作为医务工作者,刘利平主任时常会感觉到生命力的顽强,术中出血很多的患者最终被救活,从奄奄一息到恢复神智,刘利平医生总是能反复感动于患者对生存下去的渴求和抗争病魔的决心。“只要有1%的希望,就值得我们为患者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和生死做抗争,追寻生命的奇迹。”
同时,他深知生命又是脆弱的,治愈是终极目的,可治愈的过程也许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是死亡。“从医学生到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与死,每一位患者总是能始终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更加地审慎笃行,敬畏生命,细心呵护每一位患者。”
在无影灯下,他是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幕后英雄”。刘利平主任的阅历,全部写在眼睛里。他的人生有沉淀,有历练。听着他栩栩如生地描绘着自己的医路,将肝胆外科的防治现状展现在我们眼前,有幸触摸到了肝胆外科发展的脉搏。我们坚信,这便是患者心中有胆识、够专业、一心为患者的好医生!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他,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点击下方图片预约
↓ ↓ ↓
肝癌手术切除之后会导致肿瘤扩散吗?
A:有些人认为手术会导致肿瘤扩散,这部分患者孤注一掷地把希望压在中药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肝癌切除术并不是说从肿瘤的中间一刀切过去,而是把肿瘤完整状态下切除下来,因此它是不会导致肿瘤扩散的。第二点,对于早期的肝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得出结论,手术切除是取得治疗最佳效果的方式。因此对于早期的肝癌患者,我们不建议直接回去吃中药,因为等到肿瘤长大扩散了,就相当于错过了手术的机会,这个时候再切除就没有意义了。
胆囊结石患者,什么时机做手术合适?
A:胆囊结石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病,一般来说结石没有任何症状是不需要手术切除的。那什么时候需要做切除手术?第一个情况就是有腹痛等症状时;第二个情况就是没有症状,但是结石直径达到2~3 厘米的时候;第三个情况就是胆囊填满结石,特别是合并胆囊壁钙化或瓷化的时候;第四个情况就是胆囊壁毛糙增厚,厚度大于3毫米,这表示胆囊有慢性炎症,是需要手术切除的。
胆囊切除之后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吗?
A:我们人体消化主要靠的是胆汁,每天大概会产生 800~1000 毫升。但其实胆汁是肝脏产生的,不是胆囊产生的。胆囊的功能主要是起了一个胆汁储存的作用。胆囊切除之后,胆汁的分泌产生是不受影响的,但由于缺少这个储存器官,所以胆汁分泌的节律性会稍微降低。因此结论是它对人的消化功能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有少部分人,大概 5% 的人可能消化功能会减弱,大概会维持 3 个月左右,慢慢地也是可以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