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少朋友一出门就被热得汗流浃背,浑身难受。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夏天出汗多,是好还是不好?
出汗多是在排毒还是代表体虚?
为啥腋下、颈部、手心这些部位出汗更多?
......
关于出汗,大家听了太多各种各样的说法,究竟孰对孰错,众说纷纭。今天,小编就出汗这个话题,来跟大家细细地聊一聊。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要讲清楚出汗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出汗?”“汗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简单来说,天热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汗流浃背、狗狗会大口喘息、猫猫会舔舐是为了排出热量,保持体温恒定,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其中,汗的出现和神经系统中的“大内总管”体温调节中枢有关。体温调节中枢的两个小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死对头”,一个想排汗、一个不想排汗。
当交感神经占优势时,如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运动进食后、过于紧张,它会发出“排汗”通知,收到信息的血管会从收缩变为舒张状态。
血管“一开闸”,局部组织的“血宝宝”就会异常兴奋。一兴奋,我们就会感觉到热,热会使我们的身体蹭蹭冒汗;出汗的过程散热量会增加,散热量一增加,体温自然就降下去了。当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时,则相反。
可能有不少朋友疑惑:为啥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会被热的汗流浃背,有些人却滴汗不流?
而且经常听长辈说:出汗多的人是因为体质虚,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1
容易出汗,说明体质虚?
其实,真正的答案很简单:3万多年前,有一个基因悄悄发生了突变,它改变了我们祖先的汗腺数量和汗腺发达程度。
经过长途跋涉后,我们的祖先终于抵达了我国中部地区——黄河流域,并打算在此定居及繁衍后代。可这里的天气实在太热了,并不太适合生活。
不想再暴走的人类,只能主动去适应环境,完成了可能需要几百或几千年才会出现的演变。
控制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EDAR发生了变异,370V等位基因变成了370A。这一变化使人类的毛发变得更粗更硬,胸更平更小,汗腺更发达、数量更多,出汗能力更强,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据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拥有容易“出汗”基因的汉族人,在人群比例中高达95%。
换言之,出汗的多少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不是受“体质”影响。基因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的汗腺数量和发达程度不同。平常夏天比别人出汗多,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2
出汗多VS出汗少,哪个更好?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多运动、多出汗成为了“排毒美颜”的代名词。追捧这种说法的人并不少。为了“排毒美颜”,不少爱美的小仙女大夏天裹着保鲜膜、蒸桑拿、做高温瑜伽,试图通过排汗达到“排毒美颜”的效果。
然而,排汗真的能排毒吗?还有排汗多就一定好,排汗少就一定不好吗?
虽然大家经常说要“排毒”,但在现代医学里是没有“排毒”的说法。排毒,其实是民间的一种俗称,是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把所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再则,出汗和“排毒”还真扯不上关系。汗液中99%以上的成分都是水,仅不到1%的成分是乳酸、钠、钾、钙、脂肪酸、尿素等代谢废物。
这汗液里的“毒素”含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更谈不上能“排毒美颜”了。因此,排汗多也不一定是好事,排汗少也不一定是坏事,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虽说排汗多少跟身体排毒无关,不过如果身体这些部位经常性地异常流汗,那可得警惕,小心是这三大疾病找上门。
(1)手心易出汗,警惕手汗症。如果你的手掌心总是湿黏黏的,汗多到会浸湿一张纸巾或抬手汗会沿着手臂滴水,那可能是手汗症造成的。
手心、额头、腋窝等部位的汗腺,由“相爱相杀”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手汗过多,则是因为交感神经「踩了几脚油门」,副交感神经「刹车不及时」所致。
(2)体重骤减、怕热易出汗,小心甲亢找上门。若在无剧烈运动的情况下,莫名全身出汗,同时感到心慌乏力、体重骤减,这可能是甲状腺给你发出的异常“信号”。
(3)突然冒冷汗,警惕低糖症或糖尿病。如果血糖过低或患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或异常可能会引起排汗障碍,导致突然冒冷汗,上半身大汗淋漓、下半身少汗或无汗。
手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或糖尿病等疾病可导致继发性多汗,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症治疗,才能治标又治本。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Tips
如果你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在明天的晚安心语里,也许就能得到解决方法哦!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