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原旅游易发生急性肺水肿!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2023/09/22 阅读数:3.3万

西藏

有着世界上最高海拔的珠峰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高原之域

以其神秘的佛教文化和壮美的自然风光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

但是你知道这其中潜在的危险吗

 

 

近期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一名患者,因对西藏绝美风景的喜爱,驱车自驾前往。在西藏林芝(平均海拔3000m)旅游时,突然出现阵发性咳嗽,夜间明显,有咽痒,咳淡红色痰,伴有活动后气促、胸闷、流涕、乏力,伴头晕、头痛、发热,测体温37.5℃。

 

遂迅速返回,就诊于我院呼吸科,确诊为“高原肺水肿。”经过呼吸科医务人员的全力救治,该患者恢复如初。下图为患者入院前后的胸部CT对比。

 

 

什么是急性高原病?

什么又是高原肺水肿?

 

急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是进入高原地区,人体短期内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

 

由于不同人群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程度和生理反应差异很大,不同群体发生急性高原病的海拔高度是不同的。到达2 500 m以上的海拔高度有发生1种或多种形式急性高原病的风险,而易感人群可能在低至2 000 m的海拔高度即出现急性高山病。

 

不同类型的急性高原病临床

表现有哪些呢?

 

01

 

急性高山病:头痛、食欲不振、呕吐、乏力、失眠等。

02

 

 

高原脑水肿:轻微的表现为头痛、头晕及眩晕;最重的形式表现为共济失调、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癫痫、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颅神经麻痹;有些可进展为脑疝,导致死亡。

 

 

03

 

 

高原肺水肿:症状体征与一般肺水肿相似,初期表现为频繁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液痰,伴有心悸、气短、颜面及口唇发绀,继之痰量增多,呈稀薄泡沫样痰,严重者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听诊有湿啰音。

 

高原肺水肿发病情况、

危险因素及诊断

 

01

简史

  • 世界上首例高原性肺水肿发现-1898年法国医生Jacottet攀登4800m的Blanc峰时,因患高原性肺水肿死在海拔4300m的高山站;

  • 于1937年在秘鲁首次报道 一例居住在高原29年的男性,去平原短期停留几天后重返高原时发生肺水肿;

  • 首次1960年Houston详细地描述了急性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情况。当年提出高原肺水肿是一种非心源性肺水肿。

 

不同高原地区、不同劳动性质和不同人群中发病率相差很大,为0.2-10%。

 

02

危险因素

  • 海拔高度:发病高度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进山期间有强体力活动者可在海拔2000m发病;

  • 进入高原的速度:短期内急速进入高原易发;乘飞机进入青藏高原者更患高原肺水肿,乘大巴/火车或徒步登高者发病率较低;

  • 年龄与性别:男性、年轻、好动者易患;

  • 劳动强度

  • 寒冷:冬春季节患病者较多;

  • 并发上呼吸道感染者。

03

诊断

近期有抵达高原、发病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或胸部CT肺水肿表现并排除支气管肺炎及心源性肺水肿、肺栓塞等疾病。

 

高原肺水肿的预防

 

#1

进入高原应做健康检查,如患有不宜进入高原的疾病,则应禁忌到高原,或进行治疗病情好转后再考虑进山问题。

 

 

#2

遵循逐步登高、阶梯适应的原则,一般海拔3000m以上,如徒步登高,则每天上升高度不超过300m为佳,每上升1000m,应中间停歇1天。如乘飞机或车进入高原,最好在2000m和3000m各停留1-3天,再进入3000m以上地区。

#3

药物预防:进入高原前后可服用地塞米松5-10mg,每日3次;乙酰唑胺,250mg,每日3次;以上效果均较好。我国学者走出了一条应用青藏高原中藏药的途径,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人参、党参、黄芪、沙棘、枸杞、红景天、唐古特青兰等,被称为致适应剂,其中复方党参和红景天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高原肺水肿的治疗

 

  1. 低地转移:迅速将患者向低地转移以脱离低氧环境是有效的方法。如发病地为高山,可直线下降,或有直升机救护;

  2. 就地治疗:但我国青藏高原腹地或偏远地区,往往周围数十公里内皆是高海拔地区,又无直升机救护,则不能过度强调低转。否则由于转送中翻山越岭、路途颠簸或供氧中断,患者往往死于途中。目前采取充分给氧等综合治疗,可在高原就地抢救。向低地转移应在路途较近、病情稳定、备氧充足、交通工具好和有专人护送的条件下进行;

  3. 严格卧床;

  4. 氧疗:是治疗的关键,必须早期充分给氧,流量要大,为4-8L/min;

  5. 高压舱或高压袋  。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