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病变之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

中山神内一脑智能平台 2024/01/26 阅读数:1.7万

 

 伴皮质下囊肿的 

 巨脑性脑白质病 

(Van der Knaap 病)

 

 

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 MLC),又称 Van der Knaap 病,是一种罕见脑白质病变,于 1995 年由 Van der Knaap 等人首次报道。 其特征是伴有白质囊性变性的弥漫性皮质下白质脑病。MLC的致病基因是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 MLC1基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特点为婴儿时期出现巨头畸形,大脑白质变性,轻度的神经系统体征且进展缓慢。 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继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构音障碍等。

 

基因突变

 

到目前为止,已经明确的MLC致病基因有两个。2001年确定了其致病基因为MLC1,随后于2011年又发现了HEPACAM基因(或称GlialCAM基因)为MLC的第二个致病基因。

目前认为由MLC1突变导致的MLC称为MLC1相关的MLC(约占75%),临床表现为经典型,也称为MLC1型MLC,位于22q13.33位置上,包含12个外显子(11个编码外显子),编码377个氨基酸的MLC1蛋白,目前报道的突变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插入突变、小片段缺失突变以及一个或几个外显子的缺失和重复突变,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由GlialCAM基因突变致病者称为GlialCAM相关 MLC(约占20%),位于11q24.2位置上,临床分为MLC2A型和MLC2B型MLC,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后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外已发现与MLC相关的GlialCAM基因突变16种,其中14种错义突变,2种为移码突变。

剩余5%临床诊断MLC患者尚不能明确基因诊断。

 

 

病理机制

 

MLC1是Kv1.1钾通道同源性较低的膜蛋白,GlialCAM属于粘附分子家族。这两种蛋白形成一种功能尚不清楚的复合物,主要在血脑屏障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和伯格曼胶质细胞中表达。GlialCAM还作为氯通道ClC-2的辅助亚基,通过影响ClC-2的共门,调节其在细胞-细胞交界处的定位,并修改其功能特性。

 

 

同时,GlialCAM/MLC1还以一种尚不清楚的方式调控其他离子通道(TRPV4, VRAC)或转运体(Na+/K+-ATPase)。

 

临床表现

 

 

MLC主要表现有:

1、出生即可有大头的表现,生后第一年头围增长迅速,以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但是头围仍然大于同龄儿平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

2、儿童早期或以后逐渐出现缓慢进展性运动功能恶化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及肢体痉挛。

3、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束损失表现。

4、大多数患者可有癫痫发作。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可见巨脑畸形、脑白质弥漫性,双侧和对称性T2加权高信号和T1加权低信号,具有特征性“肿胀”外观,伴有皮质下囊肿。DWI上也可能存在异常弥散受限信号,早期累及皮层下U纤维,胼胝体、内囊多不受累。

 

 

 

下图为一例17岁MLC患者的头颅MRI。T2-FLAIR序列显示双侧脑白质弥漫性高信号。主要累及额叶和颞叶皮层下区域。箭头示双颞叶特征性皮层下囊肿。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1] Estévez R, Elorza-Vidal X, Gaitán-Peñas H, et al. 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 A personal biochemical retrospective. Eur J Med Genet. 2018;61(1):50-60. 

[2] Ishikawa M, Omachi Y, Sato N, Nakagawa E. Bipolar disorder in 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 cysts: a case report. BMC Psychiatry. 2020;20(1):349.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