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好医生
胸心外科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种,其中肺部结节、肺癌、食管癌、冠心病、瓣膜病的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胸心外科手术也一直因其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而被业界所认知,很多新技术、复杂技术往往难以在一般医院常规开展,导致需要进行复杂手术的患者常常需要转诊至省级医院,这无疑为患者在危重状态下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深圳大学总医院胸心外科,作为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已在微创外科、胸部肿瘤、心脏大血管外科等领域形成显著的专业优势。
接下来,小六为大家介绍来自深圳大学总医院胸心外科的科主任——张晓明,从事胸心外科领域已逾35年,对胸心领域的相关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众多患者因他的专业技术和声誉慕名而来。
手术室内,他手握冰冷的器械,却怀揣着对患者最温暖的关怀。器械的翻转是对疾病的颠覆,专注的眼神是对生命的敬畏。多年来,他用真挚的爱心为患者祛除病痛,用初心和坚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医者的誓言,用一颗朴实的心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灵。
深圳大学总医院 胸心外科门诊
肺癌、纵隔肿瘤、食管裂孔疝、手汗症等疾病的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和食管癌等复杂胸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及规范综合治疗。
在岁月的长河中,张晓明的故事如同一幅绘制细腻、色泽斑斓的画卷,缓缓展开,画卷的每一处细节,每一笔勾勒都饱含着他对医学的热爱与不懈追求。安徽合肥,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张晓明的故乡,也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在这里,他抓住了学医的机会,走向了远方医学的殿堂。
1983年的夏天,阳光洒在合肥一中的校园里,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张晓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高考的重要抉择。合肥一中,这座历史悠久的名校,曾经培养出无数杰出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作为名校的学子,张晓明也在这里接受着知识的熏陶,磨砺着自己的意志,考取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然而,作为优等生的他,没有被难题困住,反而在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他的选择充满无限可能。就在他还在犹豫自己的专业选择时,命运这个神秘的向导,悄无声息地为他指引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那一年,是第二军医大学(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首次踏足安徽,开展招生活动。张晓明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他说:“回想起来,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军官们穿着笔挺的军装,英姿飒爽的姿态出现在学校里,充满了神秘和威严。他们走进教室,和同学们交谈,讲述着军医的荣耀、使命和责任。那坚定不移的眼神,那挺拔的身姿,就像强大的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着我。他们的宣讲不仅让教室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许多同学也都纷纷被军医的职业精神所打动。对我来说,这番宣讲不仅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花,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的专业方向。”
军官们的话语,如同种子在他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慢慢引导他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前进。
“既可以穿军装,又可以当医生。”这个念头在张晓明的心中悄然生根。对于他来说,军人,保家卫国的象征;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两个他从小就尊敬和崇拜的职业,如今竟然能够合二为一,这让他怎能不心动?回想起中学时,张晓明的伯伯因胃癌离世的情景,他的心中充满了遗憾。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有限,伯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流逝。如果当时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有医术高超的医生,或许伯伯的命运会截然不同。想到这些,张晓明开始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命运的神奇。在学校做宣传工作的军官们,注意到了张晓明。他们看到他健壮的身材和优异的体育成绩,认为他是成为一名优秀军医的绝佳人选。于是纷纷找到张晓明的老师询问情况,而后又前往了他的家中,耐心地做着他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军医。
有了梦想的支撑,张晓明开始向这个方向努力跋涉。于是,在那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夏天,他没有丝毫犹豫,放弃了其他诱人的选项,毅然决然地将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他说:“我渴望穿上那身军装,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同时,我也渴望成为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解除人们的病痛。”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被第二军医大学提前批录取,开始了自己的医学之旅。
张晓明在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年,恰逢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将原本的五年制本科教育延长至六年。对于医学生而言,虽然学习年限的延长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实则也是一件幸事。因为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非一般学科所能比拟,多一年的学习时间无疑能更加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为未来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医学院的日子里,张晓明深切地体会到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艰辛与不易。每一门课程都充满了挑战,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反复地琢磨和实践。但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让他更加明白了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与伟大。
“医生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医生的医术水平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更是对病人生命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的体现。”张晓明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他必须不断地学习、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病人带去更多的希望和生机。
在医学的广袤领域中,张晓明最初选择了普外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四年的学习生涯让他逐渐对普外科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地了解。然而,医学的发展总是日新月异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的深入探索,许多专业开始细化,出现了新的学科——胸心外科。
“那时的医疗环境相对单纯,年轻的我们都喜欢追求高科技、前沿的学科。”张晓明回忆道,“胸心外科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它的技术难度高、挑战性大,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胸心外科也对招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扎实的外科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幸运的是,张晓明正是这样的学生。他在普外科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对胸心外科的浓厚兴趣也让他对这个专业充满了期待。
于是,在老师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下,在后面两年,他转入了胸心外科。他深知这个专业的挑战性和风险性,但他从未退缩,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胸心外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5年岁月流转,张晓明已然跻身于资深胸心外科专家的行列,身兼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之职。不仅如此,他还同时担任《胸心外科急症和并发症》《军队重症医学论坛》《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的编委,更是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及武汉市医学会医疗鉴定聘请的权威专家。
在这3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主导并参与了全军“十二五”重大项目合作项目以及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科研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还曾荣获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以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发表了2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然而,随着医疗环境的变迁,胸心外科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口腔、眼科等压力较小、收入较高的专业,而心脏外科等高风险、高难度的专业面临着人才匮乏的严峻现实。对此,张晓明深感忧虑。他认为,尽管口腔、眼科等专业提供了较为舒适的就业情况,但心脏外科等高风险、高难度的专业对未来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他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胸心外科专业,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现今的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选择,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张晓明医生表示,“确实,胸心外科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人学了一辈子也只能做普通的手术,但现在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逐步通俗易懂,这门学科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作为一个医生,我期望学医者能够拥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坚定的信念。无论选择哪个学科,都应当牢记医生职业的核心,去关注社会疾病的发展,关心患者的需求与健康。”
“成为一名胸心外科医生确实要经历许多艰难的考验和磨炼,因为在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时,你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来。每当看到经手的患者康复出院,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感觉,也让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医学的力量,也是我那么多年,始终坚守在胸心外科的动力。”张晓明语重心长地说道,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和深沉的热爱。作为一名胸心外科医生,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每一次成功的救治都是一次生命的奇迹。
如果把外科医生比喻成舞蹈家,那么每一场手术都是在刀尖上的表演,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不能重来,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特别是在胸心外科领域,每一台手术的难度都是极大的,有时医生甚至需要在同一天完成两台高难度的手术。至于手术的具体时间,往往也是难以预测的,面对大血管手术,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
在无影灯的照射下,器官的跳动、鲜红的血液,张晓明就这样手持一把柳叶刀,在手术台上奋斗了35余年。每天都在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却游刃有余。
改革开放的45年是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45年,作为胸心外科领域发展的亲历者,张晓明对医疗技术的飞速进展也感同身受。“以前胸心外科手术,即使是小手术也可能需要开刀,有一些甚至需要开胸、离断肋骨,导致很多患者对手术望而生畏,错失治疗机会。得益于光纤技术的发展,胸腔镜技术在国内逐渐开展并快速普及,手术数量和疗效也因此不断提升,可以说胸心外科的手术已经走向精准的微创手术。”
那么,何为精准呢?实际上是基于患者的个人基因信息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肿瘤专家、病理学家和遗传学家等,共同制定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计划,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张晓明继续说道:“现在的手术方法已经逐渐从四孔胸腔镜过渡到三孔,再到两孔,如今,我所做的手术大约95%的都以单孔胸腔镜为主。这种转变不仅减小了手术切口,也降低了患者的疼痛感,加速了恢复过程。”
单孔胸腔镜只有一个操作孔,胸腔镜及所有操作器械需要经过一个切口进入,各器械相互干扰大,操作角度受限,但张晓明凭着多年实战经验把这个单孔胸腔镜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单孔胸腔镜用于肺癌根治等难度更高、操作更复杂的手术,在全球范围内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目前国内仅有少数知名的大医院成熟开展。深大总医院张晓明教授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他告诉我们,传统的术前放化疗和术后化疗,只能提高5%的5年生存率,患者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仍然很高。相比之下,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这种精准的治疗方式,在围手术期的恰当运用则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无论是早期能够接受手术的患者,还是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患者,或是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都有可能量身定制合适的精准治疗方案。
医术的精湛医术,是在不断地磨砺和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张晓明完美地诠释了这一道理。
从医学生到主任医师,再到成为胸心外科的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他的专业能力也由粗到精,由泛到专。作为科主任,在治疗肺癌、肺先天性疾病、食管癌、纵隔肿瘤、胸壁畸形、食管裂孔疝、手汗症等疾病方面,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成就。不仅精通胸部微创手术,对于复杂的普胸疾病开放手术也游刃有余。而在心脏大血管手术领域,无论是复杂先心、瓣膜、冠心病、大血管等高难度手术,他都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旁人看似轻松娴熟的手术,背后蕴藏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的坚守。也因此,很多患者都慕名找到他,许多在其他医院被判定为“不能开的刀”的病例,在他的手中得以成功救治。
曾经,一位年仅25岁的女性患者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长达七年的时间内,她饱受吞咽与呼吸困难的折磨,甚至经历过心跳骤停的危机。在多所医院的求医过程中,医生们主要采取保守治疗,鲜有人敢于为她进行手术。然而,一次突发的紧急情况将她送进了深圳大学总医院,在那里,她遇见了张晓明,从而开启了她生命的新篇章。
“患者被这个病折磨得很久,几乎每年都会发病,有时甚至需要入住ICU,可以说是医院的‘常客’了。此病症不仅导致免疫反应,还会导致呼吸功能、运动功能受限,使患者在发病时无法自主呼吸,只能依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长期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激素的服用,也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副作用,比如腹泻、满月脸、水牛背等变化,对她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张晓明医生如是描述。
面对这样的挑战,张晓明首先面临的难题是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顺利康复。鉴于该疾病手术难度高且术后容易出现重症肌无力危象,导致患者难以脱离呼吸机,甚至需要气管切开。毫厘之间,生死转瞬,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张晓明在研究病例后认为外科切除胸腺是对于患者而言最佳的治疗手段。
于是,患者先是在神经内科主任陈小武和张红鸭副主任医师的内科治疗下,控制住病情,随后,在胸心外科的科主任张晓明为她实施了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手术过程极为顺利,仅在剑突下(胸腹交界处)留下了2cm的微小伤口,便成功切除了胸腺及其周围脂肪组织。这一手术不仅切口小,而且未对胸廓的完整性造成任何损伤。术后,患者长期受困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了极大缓解。
因为敢于挑战极限,张晓明用技术的深度描绘出医疗的温度,帮一例又一例患者刷新出生命的长度。回望过去,张晓明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感谢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让他有机会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他感谢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人,让他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更感谢那些信任他、依赖他的患者,是他们让他感受到了医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张晓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对职业的热爱和向往;看到了一个军医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从医之路。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医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