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不知道,公共厕所「马桶」竟比「蹲坑」更卫生!

健康160 2025/07/10 阅读数:8088

banner.gif

 

最近,大家有没有刷到关于“取消公厕马桶”的话题?

 

每次走进厕所,看见满是马桶的隔间,有时候真是两眼一黑又一黑。

 

 

更是有“上厕所2分钟,收拾马桶15分钟”的宣言。

 

所以,最近关于这件事,网上也有不少的争论。

 

有人吐槽马桶“膈应人”,难道真的有人能接受光屁股直接接触公共厕所的马桶吗?

 

但也有人觉得“蹲坑”也没有那么好,会被溅的到处都是,更不用说现在那些自动冲水的,真是无力吐槽。

 

 

但其实,小编觉得大家选择的并不是“马桶”还是“蹲坑”,大家在意的应该是“干净”、“卫生”

 

那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公厕到底该不该取消马桶?

 

便秘、痔疮?

点击下图,立即就医

↓↓↓

 

 

 

「第一回合」

姿势大比拼

 

相较于马桶,蹲着上厕所时,肠道和肛门的夹角医学上叫“肛肠角”)会从坐姿的80°~90°增大到100°~110°,直肠会更直,粪便也就更容易排出。

 

 

「第二回合」

卫生大揭秘

 

如果说很多人拒绝马桶,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总觉得“别人坐过的地方不干净”。

 

但蹲坑,真的要比马桶干净吗?

 

但真相却是,蹲便反而可能更“脏”。

 

 

蹲坑的秘密:

 

蹲厕是直冲,并且没有遮盖,会产生大量飞溅物和气溶胶

 

直冲式冲水像放烟花,细菌能飞3米高!蹲便冲水时,水花会带着细菌溅到地面、墙上,甚至你的鞋上。

 

 

马桶的烦恼:

 

而马桶采用虹吸的方式冲水,而且马桶都是有盖的,冲水前放下马桶盖,可以进一步避免飞溅导致的病毒传播,卫生程度比蹲厕要好不少。

 

但是看见马桶的那一刻,就开始“脑补”你屁屁接触的地方,马桶圈上全是别人的……光想想就开始膈应了。

 

 

虽然说马桶圈上可能留下一些肠道相关的致病菌,但是一般是通过粪-口传播,只跟臀部皮肤接触是不太可能造成感染的。

 

「第三回合」

健康暗战

 

从医学角度看,两种如厕方式可以说各有利弊。

 

蹲便党:蹲着才是人类本能!

 

首先你看动物都是蹲着拉的,而且咱们的老祖宗用了几千年蹲坑,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蹲姿可减少肛门压力,降低痔疮风险,尤其适合便秘人群。

 

但长时间蹲姿对膝关节压力大,老年人易出现腿麻、血压波动等问题。

 

 

马桶则通过座圈设计分散压力,对孕妇、术后患者关节不适者更友好

 

但也就是太舒服了!

 

很多人习惯“坐上去刷手机”,一蹲就是半小时,反而容易得痔疮(医生建议:拉粑粑别超过5分钟!)

 

总结:蹲便对“拉得顺畅”更友好,马桶对“坐得舒服”更友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

 

便秘、痔疮?

点击下图,立即就医

↓↓↓

 

 

 

其实,大家争论的关键并不在于“马桶更好还是蹲坑更好”大家真正在乎的,应该是厕所干不干净!

 

大家更容易去选择蹲坑,更多的应该是情感上的不信任+人们不按正确的方式去使用马桶

 

 

这种对“看不见的污染”的焦虑,仿佛马桶圈成了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盲盒”

 

而且公共马桶,就会有一种与陌生人的皮肤产生“间接触碰”,还是如此私密的部位,严重突破了正常的社交心理距离和卫生界限。

 

然而,就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很多人为了不直接接触,很多人练就了“中国功夫”—— “扎马步”或“半蹲悬浮式如厕”。

 

这种高难度姿势不仅极度耗费体力,还大大增加摔倒、尿渍飞溅。

 

 

更糟心的是,有时发现坐垫纸盒是空的消毒液喷头是坏的,或者根本没人补充。

 

这种“有工具等于没工具”的无力感,彻底浇灭了尝试的勇气。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就导致了现在看见马桶就头痛的结局。

 

 

呼吁取消公厕马桶的声音虽大,但我们必须看到另一面。

 

下肢残疾人士、高龄老人、孕妇、术后康复者等群体而言,让不适合或无法使用蹲便的人强行使用,极易导致摔倒、晕厥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不是“取消”,而是“优化”与“选择”

 

公共设施的本质是服务多元人群,取消马桶绝非良策。

 

理想公厕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马桶间和蹲便间,并清晰标识。

 

 

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清洁频次消毒力度,确保马桶间尤其座圈的卫生达标。

 

可推广使用一次性坐垫纸、提供便捷的坐圈消毒液,大幅提升使用者信心。

 

确保马桶冲水功能完好、地面干燥、配件无损坏,营造干净、安全、可用的整体环境

 

如果看见符合上述要求的公共厕所,相信大家应该不会再排斥马桶了吧!

 

 

「今日话题」

你上一次在公厕用马桶是什么时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与看法!

 

▍图片来源:Soogif、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微信图片_20240715145955.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07.png

挂号指南_09.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3.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4.png

 

-End-

 

「有用就点赞哦


更多

更多
将我的问题转发给其他好医生,听取更多意见!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