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流口水可能是睡得太香,但如果经常这样,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
怀疑耳鼻喉有问题
戳下图,预约医生
↓↓↓
口水(学名唾液)可是咱们口腔里的“劳模工程师”。它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这几大车间日夜不停生产,正常人每天能分泌 1000-1500毫升,相当于 1-3瓶矿泉水的量!它的作用大着呢~
口腔“润滑剂”:保持湿润,抵抗病菌,保护黏膜和牙齿。
消化“急先锋”:初步分解食物,帮你更好吸收营养。
防噎“小能手”:让食物顺滑下咽。
什么时候睡觉流口水算“正常发挥”呢?主要有这几种情况:
1、“姿势不对,口水开会”
侧卧/俯卧:这两个睡姿是最常见的“元凶”!重力作用加上脸颊被压迫,刺激了唾液腺加班生产(尤其是腮腺)。
更关键的是,压着半边脸,吞咽动作不好做,口水可不就“决堤”了嘛!趴睡更是“重灾区”,嘴巴直接被压开一条缝,“泄洪”在所难免。
2、“药物不停,口水不绝”
某些药物会刺激副交感神经,导致唾液分泌增加,比如抗癫痫药、精神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3、“岁月是把杀猪刀,肌肉松弛口水飙”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自然退化,面部和嘴部肌肉会松弛甚至萎缩,肌力减退,睡觉时嘴巴容易“关不严”,口水就悄悄溜出来了,这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见。
鼻子这条“主航道”堵了(鼻炎、鼻息肉、感冒鼻塞),或者喉咙通道狭窄(腺样体肥大、睡眠呼吸暂停),身体为了活命,只能自动切换成“备用通道”——张嘴呼吸!
嘴一张,口水可不就顺着“泄洪口”流出来了吗?长期口呼吸还会导致口干、口臭、面容改变(腺样体面容),睡眠呼吸暂停更危险,会导致缺氧、高血压等。
怀疑耳鼻喉有问题
戳下图,预约医生
↓↓↓
结果就是口水分泌激增,睡着了吞咽不及时,自然流出来。而且这些口水往往还带着细菌代谢的“腐败味”或炎症的“腥臭味”。
胃酸、胃蛋白酶这些“消化液”不安分守己待在胃里,反而逆流而上,跑到食管甚至口腔里“搞事情”。
口腔黏膜哪受得了这个刺激?立马报警:“有强酸入侵!快分泌唾液来稀释、中和!”。于是口水大量分泌,睡着时就容易溢出。常伴有反酸、烧心、咽喉异物感等症状。
中风(尤其是脑梗塞或脑出血)会损伤控制面部肌肉和吞咽功能的神经中枢。
典型表现是:突然出现的单侧流口水(往往嘴角也歪向一边)、说话像含着东西(言语不清)、半边脸或手脚麻木无力、剧烈头痛等。
这是真正的“红色警报”!必须争分夺秒,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不想每天早上醒来要擦口水,洗枕头,跟着下面做这5件事:
减少侧卧压迫: 如果真爱侧睡,记得左右轮换“值班”,别总压一边。试试在背后放个长条枕,帮助维持姿势。
首选“封印模式”—仰卧: 仰睡时,口腔更容易自然闭合,是减少流口水的“黄金姿势”。
但需注意:严重打鼾、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仰卧可能加重舌根后坠导致气道阻塞,这类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睡姿(部分患者适合侧卧以减轻窒息风险)。
坚决对趴睡说“NO”! 这姿势简直是口水“开闸放水”的黄色警示区:不仅会直接压迫口腔和面部肌肉,让嘴巴难以闭合,还可能因呼吸不畅间接刺激唾液分泌,长期如此还可能影响颈椎健康,务必避免。
刷牙漱口是基础:早晚认真刷牙(巴氏刷牙法),饭后漱口,不给细菌开Party的机会,减少炎症刺激。
定期找牙医“检修”:洗牙(清除牙结石)、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牙齿不齐、龅牙影响闭嘴的,咨询正畸医生。
规律作息别熬夜: 长期熬夜、疲劳会让神经系统“错乱”,影响肌肉控制力。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是关键。
睡前放松“放空”大脑: 入睡前不要看情节太刺激的影片和书籍,避免大脑过度兴奋。
学会释放压力:压力大容易让你睡梦中“惊”张嘴巴,试试冥想、听轻音乐、泡个温水脚。
控制体重,为呼吸减负:晚餐不宜吃太饱,餐后不要马上睡觉。 肥胖(尤其颈部脂肪多)会压迫呼吸道,逼你用嘴呼吸。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好处多多。
若出现持续性鼻塞(超过2周)、睡眠中憋醒、打鼾伴呼吸暂停,或吞咽时疼痛 / 异物感明显,别扛着,去看耳鼻喉科。
某些药物(如部分抗癫痫药、精神类药物、激素药)可能刺激唾液分泌增多。如果服药后开始明显流口水,咨询医生是否需调整。
学会解读身体的信号,该调整习惯就调整,该看医生时别犹豫。健康无小事,管好口水君,睡得更香甜!
审稿专家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