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革命老区,江西曾长期受困于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江西纳入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省份,建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江西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西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
随着7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江西,一场围绕医疗技术、人才培育、服务创新的变革,让“大病不出省”的民生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技术“平移”到老区病房
“手术后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感觉终于能正常生活了!”20岁的癫痫患者小吴(化名),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技术平移的直接受益者。13年来,她靠大剂量药物仍难控病情,直到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建中为她实施江西省首例“可充电蓝牙无线通信迷走神经刺激植入手术”,让她摆脱了频繁发病的困扰。
这是江西着手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后,群众“大病不出省”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被纳入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省份以来,江西高位推动7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总投资达108.61亿元,针对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发病率和外转率较高的疾病领域,打造重点专科联盟,构建起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疗新格局。
“技术平移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过渡期管理办法,通过“依托医院”过渡病房、“输出医院”专家派驻机制,探索出整体托管、院中院、专科共建等多种运行模式,同时为输出医院开辟技术引进绿色通道,保障优质医疗资源的顺利落地。
在政策的支持下,数百名外省医疗专家在江西工作时间超两年,引入医疗技术近千项。截至目前,7家项目输出医院累计派驻专家1189人次,完成三四级手术8432台,平移新技术、新项目959项,填补省内技术空白200项,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39.7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老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新院区全面建成并正式启用,是江西省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还推动江西多个临床专科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浙大一院江西医院聚焦心血管、肿瘤等重点专科,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2024年医院CMI值位列全省首位。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依托输出医院的优势,心血管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获批江西省临床重点专科。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共建以来,普外科、神经外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院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输血’,更要实现持久的‘造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孙龙华的话语,揭示了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层次目标。
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精准施策,强化与输出医院的协同培养,联合开展长周期、专科化培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3岁医生肖仁森便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依托中日友好医院建立了为期三年的专科化培训制度,并选派优秀医生赴京培训。
“在中日友好医院,我跟随王辰院士接诊患者,同时得到曹彬、詹庆元、代华平等教授的悉心指导。如今,我已经能够独立制定复杂的抗肿瘤方案。”学成归来后,肖仁森通过了医院的主诊竞聘,担任主诊医师,独立带组,绩效单独核算,实现了从“跟诊”到“主诊”的跨越。
为激发人才活力,江西打破资历壁垒,创新用人机制。“医院在中日友好医院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实行了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通过竞聘上岗打破论资排辈。”孙龙华介绍。“我们年轻人有‘挑大梁’的机会!”肖仁森笑着说。
肖医生的成长正是江西医疗人才崛起的缩影。“我们不仅要‘送出去学’,更要‘请进来带’,让本土人才快速接棒。”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工作人员说。在引才方面,江西坚持“刚性+柔性”双线发力,在全国率先为每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下达200个人员编制,支付品牌管理费用2.1亿元,推动39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双千计划”,并单列省自然科学基金指标70个,为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时,落实安居保障、子女教育等暖心服务,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
重医儿院江西医院呼吸科负责人饶志辉为2个月大的患儿进行支气管镜操作。
如今,各具特色的人才引培模式在江西遍地开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成立三个专家工作室,“以点带面”推动其他专科建设和发展,向“儿童大病不出省”目标迈进;在浙大一院江西医院,“双主任制”和“专科工作站”累计引入168名浙一专家,同时派出365名骨干赴浙轮训;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通过“粤招赣用”模式实现了博士引培“零的突破”……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正为江西医疗事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老区人民共享健康红利
医疗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百姓的笑脸上。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糖尿病患者赵先生拿着刚取的生肌玉红膏感慨:“以前想用药只能去上海,光路费就上千,现在花35元挂号费就能看上海专家,还可以刷医保。”这一变化源于江西在医保支付、药品采购等领域的配套改革:今年1月,经江西省医疗保障局批准,25种来自上海的制剂可以跨省调配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使用,江西成为全国首批跨省调配医疗制剂能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省份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执行院长王云飞介绍,特色制剂跨省共调剂了12批次,总数达7842盒,惠及患者近千人。
创新服务模式让就医更便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平移浙大一院管理经验,推出“全院一张床”“日间化疗”等多项创新模式。“‘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已将平均住院等待时间缩短至2.15天。针对肿瘤患者的‘日间化疗’模式,实现了当天治疗、当天回家,累计服务患者3万余例。”该院党委书记程学新介绍。
智能科技也为医疗赋能。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西医院,Al“小乙医生”正为患儿家属实时解读检查报告、指导家庭护理。“孩子半夜发烧,AI能分析病情还教物理降温方法,太实用了!”南昌市民陈女士称赞道。优质医疗资源还不断下沉基层。南方医院赣州医院打造“南方医院一赣州医院一县级医院一乡镇卫生院”跨区域一体化医疗综合体,派驻专家足迹遍布赣南18个县(市、区),四年累计服务区县乡镇超1.3万人次。
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已率先启用,中日友好医院江西医院等5家医院院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预计2025年年底投入使用。“届时,江西将新增医疗用房12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8000张,新增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从“大病不出省”到“健康有保障”,江西正以医疗改革的深度突破,让老区人民的健康福祉持续升级。
来源:江西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