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健康160每周进行“科普之星”的评选,根据医生的发文数据,每周评选出一位优质的科普医生,进行全网多渠道宣传,让好医生从网络脱颖而出,用优质科普助力大众健康。
获得第81期“科普之星”的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雷云鹏医生。
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即入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工作至今。
曾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国内多家胃肠肿瘤中心进修学习,2016年经深圳市卫健委选派去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结直肠外科访问学习。
学术任职: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微创外科管理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胃食管返流病外科学组委员,深圳市医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疝与腹壁专业学组委员。
擅长疾病:
胃癌、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疝气、胃食管反流病、肥胖代谢病的微创外科治疗。肛肠良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雷云鹏医生善于从大众的角度创作科普,仿佛与大众面对面聊天一般,语言通俗易懂,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揭开大众心中的疑惑,帮助大众科学认识疾病。
医小二也邀请雷云鹏医生进行了线上专访,借此将他的科普心得及从医经历分享给大家。
1、对您来说,创作科普最有趣/有价值的是什么?
外科医生给患者的第一印象总是酷酷的,话不多。所以在创作科普的过程中,就像是在跟患者在沟通,在交流。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哪些是他们最想知道的,哪些是他们最关心的,哪些是对他们最有帮助的。
然后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来,便于患者清楚的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预防,确诊了的疾患,目前有哪些先进的治疗方式,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2、您想对160平台的粉丝说点什么?
医患之间首先要互相信任。
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也是最有人情味的职业,敬畏生命是每一个医生的第一品格。
医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的学科。
美国的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刻着一句经典的医学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翻译成中文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
虽然目前有些疾病,例如肿瘤还没有被完全攻克,治疗效果有限,但医患之间就如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只有彼此信任,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战胜“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3、您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怎么想到在160写科普?
大约6年前开始写一些简单的文章,初衷是交代自己管理的一些术后患者出院相关注意事项。
后来因为临床工作比较繁重就中断了一段时间,渐渐发现目前门诊患者都是用160平台预约挂号和咨询问题,所以就觉得通过160平台把更多的科普知识传播给更多的患者,以便帮助大家。
另外我们胃肠外科近些年借助深圳市的三名工程和广东省的登峰计划帮扶下,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组织的MDT(多学科讨论)学习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也想通过平台来告诉大家我们目前能够做什么。
4、做了科普医生后,生活和之前有什么变化?
变化就是逼迫自己把拖延症这个毛病改正,现在会时刻提醒自己找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查阅一些专业的文献和疾病最近的治疗指南及进展,学习160平台上其他医生的科普作品,然后写出能帮助到大家的科普作品。
5、您一般在什么时候创作医学科普?
因为平时临床工作比较忙,就利用周末的业余时间。
6、医生工作很忙,创作科普又需要花时间,您平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医学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学科,作为医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通过科普创作,可以使自己的临床工作得到很好地总结,帮助到他人,并且坚持学习,也可以给孩子做到很好地榜样,一举三得。
7、您从医多少年了?当初是为什么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研究生毕业进入临床至今已有17年。
当初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很大程度是受家庭影响,父亲是基础医学的教授,母亲曾经是护士,所以耳濡目染就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8、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有没有哪个时刻让您最为感动?
每一个患者顺顺利利的康复,露出灿烂的笑容,回归正常的生活。
9、您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同理心和责任心。
Empathy(同理心),当时我去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学习的时候接触到这个词,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是全美排名第二的医院,医院不仅在很多专科技术上领先,而且处处强调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s First),患者来医院就医,除了医院的名声和技术,各个环节的就医体验也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背后有不同的故事,要注重和患者的沟通交流,设身处地处地的从他们的角度去想一想,我想多注意这些问题也可以减少很多医患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
雷云鹏医生的科普精选:
往期科普冠军:
160“科普之星”第80期冠军:关节守护者,陈晓勇博士(←点击可跳转)
查看更多科普之星(←点击可跳转)
声明:
1. 每周科普之星是根据医生们的科普文章数据(发文量、阅读量、点赞量、收藏量)综合评定而来,仅代表医生的科普能力,不构成就医建议。
2. 医院每天人满为患,医生日常接诊量却十分有限,为帮助更多人正确了解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创作科普惠及大众,在此,感谢医生们的科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