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走近好医生
大脑,是人体最神秘、最复杂的器官,它的健康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现问题就是灾难性的。脑子里长了肿瘤,更会对人类高级神经功能造成极大危害,有可能直接引起偏瘫、失语、失聪、失明,甚至昏迷、死亡。然而因神经结构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神经外科的手术风险极高,很长时间里都被看作是“生命禁区”。近年来,脑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居全身肿瘤第10位。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一旦占据一定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神经外科疾病常常让患者和医生都陷入困境。这类疾病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许多患者在出现不适症状后,长时间得不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错失了治疗的黄金时机。然而,在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有这样一位主任医师——鲍遇海,他以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他不仅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是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外科专业学组全国委员。他的医学成就和学术地位,无疑为他在神经外科领域树立了极高的威望。面对各种复杂的神经外科疾病,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专注,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鲍遇海 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
神经外科各类手术,如:听神经瘤、脑膜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颈静脉孔区肿瘤等颅底复杂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
本次专访,我们将医生的故事与通俗易懂的知识相结合,将大众心目中严肃遥远的医者形象还原为他们的原本样貌,让大众看见白袍下的故事,将深奥晦涩的医学知识变成患者及大众听得懂的医学科普内容。
一、医学之路的选择与追求
鲍遇海是一位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神经外科专家,他的成就和贡献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科学的殿堂之中。在访谈过程中,聆听他阐述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轨迹,犹如一幅细腻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命运的变幻与人生的多彩,更深刻地体现了他对医学使命与责任的不懈追求。
时光倒流至那个青涩的高中时代,鲍遇海笑侃,“要是没有做医生,或许是一个物理学家,说不定还能拿个诺贝尔奖”。话语中透露出对过去的遐想,那时的他,头顶着“物理天才”的光环,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总是引人侧目。
在高中时期,鲍遇海对物理有着极高的天赋,几乎每次考试都能取得满分。这样的才华也因此受到了无数知名大学的青睐,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鲍遇海的父亲是一个对医学充满热忱的人,他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医生。在父亲的眼中,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他希望儿子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面对父亲的期望,鲍遇海内心充满了挣扎。他不愿意放弃自己钟爱的物理,却又不想辜负父亲的期望。在这场思想的斗争中,他最终选择了妥协,踏上了医学的道路。
踏入医科大学校门,也就意味着鲍遇海正式步入了充满挑战与奉献的医学殿堂。在医学院的日子里,鲍遇海如同一颗孜孜不倦的求知者,不断钻研医学的深奥知识,探索着人体内部的奥秘。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领略到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如果说走上医学之路是阴差阳错,那么选择神经外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则是鲍遇海内心深处的情有独钟。
物理学是一门深邃且精确的学科,讲究明确的原理和充分的证据。在他看来,神经外科是一个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主导,依据人体的神经定位来施行手术的科室,这种带有技术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令鲍遇海为之倾倒。对于人脑的功能,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敬畏,那无尽的奥秘与复杂性如同一个未知的宇宙,等待着他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而神经外科,它错综复杂、神秘莫测正是他追寻答案、探索真理的理想之地。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与热情完美结合,为探索人脑的奥秘和神经外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回想起那段最初的经历,鲍遇海心中依旧感慨万千:“刚开始其实挺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物理,对医学一无所知,从未了解。然而,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既然以及选择了医学,那就把医学也做到最好。随着知识的经验的增加,我也逐渐发现了医学背后的魅力。当我回首过去,我挺感谢那个青涩的高中时代,感谢父亲的期望,更感谢当初坚持下来的自己。”正是那些曲折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鲍遇海。或许人生就像一部充满戏剧性的史诗,充满了无常和多彩。而鲍遇海,正是这部史诗中的主角,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当初看似无奈的选择,却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鲍遇海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他的名字也成了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代名词。他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为神经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个领域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神经外科领域的奋斗历程
毕业后,鲍遇海怀揣着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义无反顾地奔赴新疆医学院神经外科,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生涯。谁料这一待,就是漫长的22年。在那个时代,我国的神经外科技术尚处在萌芽阶段,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鲍遇海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正因为落后,才有无限空间进步的空间,只要走对方向,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让国内神经外科手术发生质的飞跃。
在科主任的支持下,鲍遇海凭借着解剖图谱和几盘不清晰的录像带,“自学”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带着全科上下一起进步。那时,每准备进行一台新手术之前,他都会提前一个月组织大家集体阅读英文文献。他不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科室的同事们,还以身作则,带领他们一起攀登医学的高峰。回忆起那段充满挑战和激情的岁月,鲍遇海止不住地笑出了声,但眼神却格外深邃,仿佛眼中出现了多年前在新疆的画面。在他眼中,那段岁月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1995年,鲍遇海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日本札幌参加亚太神经外科会议。这次跨越国界的经历,仿佛一道闪电,点亮了他内心的渴望与追求。他深刻地意识到,世界的神经外科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札幌的会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内外神经外科技术之间的鸿沟。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下定决心用20年的时间迎头赶上。五年,仅仅五年,他实现了这个目标。
1997年,鲍遇海将远外侧(包括经髁)入路、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眶颧入路、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等颅底手术入路引入新疆;2002年,他率先在新疆开展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2003年,他首先引入颈动脉及颅内动脉支架术……一项项“率先”成果,清晰地描绘出鲍遇海在新疆的奋斗足迹,也赢得了新疆神经外科界的广泛尊重和认可。随着在神经外科领域的不断耕耘,鲍遇海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逐渐成长为新疆神经外科的领头人。
鲍遇海认为,要使科室迅速发展,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技术的升级,更代表着治疗理念的革新。在这个过程中,新老观念的碰撞成为最大的难题。鲍遇海面临了一项艰巨的挑战——如何说服前辈们。因此,他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利用案例和实力来说话,让同行们看到了新方法的疗效,从而实现平稳的转型。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神经外科科室砥砺前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了一系列率先成果,完成了从传统神经外科向现代显微神经外科的全面转型,而鲍遇海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成长为当时神经外科的领头人。
在仅仅十几年前,鲍遇海就已能处理肿瘤、血管、颅底、小儿等各神经外科亚专业组的疾病,尤其在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方面,技术独具匠心,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在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实属难得的全才。自古英雄皆爱才惜才敬才,在新疆坚守了22年之后,他的才华和贡献被北京宣武医院(中国神经外科的发祥地之一和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摇篮)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教授发现。为了游说鲍遇海加入宣武医院,凌锋坚持了长达12年。
打动鲍遇海的并非高职位或高薪酬,而是医学的“野心”。凌锋向鲍遇海描述了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的宏伟蓝图,称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神经外科平台,组建一支中国神经外科的精英团队,并且他还诚挚一次又一次邀请鲍遇海加入其中,共同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最终在深思熟虑后,鲍遇海离开扎根了22年的新疆,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对神经外科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强强联手,推动着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凌锋曾开玩笑说是自己“三顾茅庐”请来鲍遇海这个“诸葛亮”;而鲍遇海则幽默地回敬了一句:哪里是“三顾茅庐”,根本就是“七擒孟获”!
加入宣武医院后,鲍遇海杰出的能力和精湛的技艺表现得尤为出色,前辈们的高度认可。萨米教授是世界神经外科的泰斗,同时担任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的所长,更是宣武医院与INI合作建立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所长。作为萨米教授的得意门生,他被派往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亲自坐镇萨米医疗的拳头科室——神经外科,开展了一系列复杂神经外科手术,为无数深圳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神经外科医疗服务。
现在,鲍遇海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他不仅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还参编了4项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编写,参加了国际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1项,主译(编)、副主译(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6部。此外,他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发表了8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16篇SCI论文。这些成就不仅证明了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才华,也展现了他对神经外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贡献。
除了学术成就,鲍遇海还在行业内部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他担任着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脑血管病及颅底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总干事。这些职务使他在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了多个杂志的编辑工作,他是《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这些职务不仅使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更加广泛,也让他有机会与更多的专业人士交流和合作,推动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
三、听神经瘤的治疗与科普
颅底位于颅脑底部,承载着大脑、小脑和脑干,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均位于其内。鉴于人脑处于一个密闭的骨腔之中,脑外科手术除了局部肿瘤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微创方式,通常都离不开开颅手术,尤其是对于严重的病变。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神经血管,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处理颅底病变极具挑战性。如何安全有效地开颅,最大限度地接近并暴露病变,对手术成功与否具有关键性影响。随着医学的进步,神经外科专家对颅底解剖学的深入研究,手术观念的更新,以及内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目前颅底手术的应用范围已扩展至整个中央颅底区域。
听神经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虽为良性肿瘤且生长缓慢、病程长,但因其位于颅底位置,周围相邻神经、血管众多,生长过程中可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未能及时发现。但是长大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产生压迫,严重的会对脑干、小脑和颅内其他的神经有影响。除了导致一侧耳背以外,还会慢慢地影响到周边神经,比如引发三叉神经功能的障碍,出现面部麻木甚至疼痛,还可能会出现像这种口角歪斜等。严重的很大的听神经瘤有可能会压迫脑干,导致后面生存受影响。
尽管在医学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关于听神经瘤的发病机制,依然知之甚少。由于缺乏病因的了解,预防也就无从谈起。该病多见于40-60岁的成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对于该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十分重要。
“通常注重生活质量的人往往会发现得比较早,但大部分人都是将听力下降误认为是年纪大的自然退化现象,而忽视了进行检查。所以一经发现时,病情已经进展恶化,解决起来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且有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时,一定要到医院进行专科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听神经瘤,此外,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体检,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状况,从而在病症初期就进行干预和治疗。不仅能提高治愈的成功率,还能降低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如果出现多种问题,应该首选具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统一治疗。这样可以避免在各个医院之间来回奔波,降低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鲍遇海语重心长地说道。
听神经瘤位于深处于颅底的中央区域。因此,对于手术治疗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颅底手术。在颅底进行手术就像在高空走钢丝,稍有差池,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治疗方面,鲍遇海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听神经瘤治疗水平已经完全不亚于国外。在具有丰富经验的一流医院,听神经瘤的死亡率甚至不到1%。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因此,对于患者来说,找到一位合适的医生至关重要。他声称,有时候,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治疗后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听神经瘤术后易遗留后遗症,且后遗症较多,常见后遗症有面瘫听力丧失,这让许多患者望而生畏。尤其是对于女性患者来说,保护好面部表情,就等于保护了她们未来的幸福生活。
在面神经保留率方面,鲍遇海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他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达97%以上。
“作为听神经瘤手术领域的后起之秀,我深感荣幸能够跟随萨米教授学习。萨米教授是听神经瘤手术领域的泰斗,积累了近6,000例手术经验,对听神经瘤的理解之深,让我由衷地敬佩。跟随萨米教授学习的过程中,他对我倾囊相授,将他积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得以在手术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手术风格。萨米教授曾说,我的听神经瘤手术已达到了和他同一水准,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他更为精致,想挑毛病都挑不出。跟随萨米教授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历,能够得到他的认可,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肯定。”鲍遇海在谈及这段经历时,目光中透露出对萨米教授的深深崇拜,同时也包含着对萨米教授人格魅力的景仰。这份崇拜,再加上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使鲍遇海更加坚定地在医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决问题,实现医者的使命。
面对荣誉和成就,鲍遇海始终保持谦虚和低调。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情,为患者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是他的使命和责任,所以将鲍遇海的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比喻为登山再恰当不过了。
在他眼中,每一次的成功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挑战的开始。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探险家,一直在寻找更高的山峰,渴望在一次次的征服中实现自己的医学追求。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每一次的攀登,他都抱着一颗勇往直前的心,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风雨冰雹。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使他不断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峰,推动着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也期待鲍遇海继续发挥他的专业优势,为神经外科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医生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