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农历 正月十八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 早安!--
旋转、跳跃,我闭着眼~~
真的被冬奥会的花滑运动员震撼到,运动员们在冰面上翩翩起舞,一个个高难度的旋转、跳跃动作也太惊艳了。
中国花滑选手金博洋
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
俄罗斯花滑选手瓦利耶娃
花样滑冰又被称作“冰上芭蕾”,运动员通过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图形,并表演跳跃、旋转等高难度动作。花样滑冰的裁判会按照动作的质量与艺术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最高为6分。
先来认识一下花样滑冰中令人眼花撩换的旋转动作吧。
花样滑冰旋转主要有三种基本姿势:蹲踞、燕式、直立:
蹲踞旋转
蹲踞旋转指的是滑冰者以坐姿向冰面下沉,必须保持一条腿与冰平行,同时用支撑腿旋转。
燕式旋转
燕式旋转滑冰者的一条腿和上半身连成一条水平线、与冰面平行。
直立旋转
直立旋转是指当滑冰者处于直立姿势时,用一条腿进行的任何旋转。
赛场上还有数百种之多的非基本旋转姿势,也都是由这三种基本姿势演变而来的,最常见的有贝尔曼、甜甜圈、躬身旋转等动作。
贝尔曼
据统计,花滑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要旋转近百圈,不断地重复旋转,跳跃动作,完成高难度的旋转后,还能保持优美滑行。
小编转几圈就感觉到天翻地转,能不摔到就不错了。
花滑运动员为什么转不晕呢?莫非他们天赋异禀?
“晕”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在我们内耳中,有一套奇特的系统叫做前庭系统。它是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组成,负责人体自身平衡感和空间感的感知系统。
两个耳石器官椭圆囊和球囊检测头部相对于重力的位置和运动,向大脑发送有关身体直线运动信息,例如头部倾斜的程度和方向。
半规管是由3个管构成,所以又称三半规管,它们三个位于不同的的平面,形成大致成直角排列的环,每个半规管负责检测不同方向平面的运动,感知旋转运动,保持身体平衡。
半规管的内测充满内淋巴液,外侧充满外淋巴液,当身体旋转时,半规管中的液体会逆向流动触发细小的毛发状感受器,把信息传送到大脑,就被认知为旋转运动。
当我们突然停止旋转,内淋巴液会因惯性作用继续转动,只有淋巴液完全停止下来,纤毛才能够重新树立起来,在纤毛重新竖立起来之前,人也会一直感受到天旋地转。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旋转后,会感觉到晕了。
运动员为什么转不晕呢?
简单来说,靠训练!它们可是从小就开始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人的身体天生就不适合连续旋转,我么们每个人对旋转的强度以及时间的耐受力本不同,超过一定程度的忍耐限度,就会出现眩晕感。
当运动员旋转时,稳定的视觉对空间定向平衡极为重要。
前庭系统主要向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结构发送信号,参与其中的前庭--眼球反射是清晰视觉所必需的。
当你移动时,前庭系统会检测到机械力,包括重力,刺激半规管和耳石器官,当这些器官与其他系统一起工作时,比如视觉和肌肉骨骼感觉系统,来控制你的身体在静止或运动时位置,当你身体改变位置时,能帮助你保持一个稳定的视觉焦点在物体上。
花滑运动员转圈时情况就更复杂了,当旋转时,眼睛开始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头部转到360度之前,眼睛就转到极限了,眼睛就会从转到新的起始位置,这个动作一直在旋转过程中不断重复,这种重复的眼球运动称为眼球震颤,从而导致头晕。
滑冰运动员会通过学习视动性眼震,来抑制眩晕。
视动性眼震与眼球震颤的方向相反,使我们能够在头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眼睛追踪移动的物体。运动员当每一次旋转的时候,目光都是集中盯住一个点,并在最快的速度转过来以后,自己的眼球还是能够迅速的投向这一点,经常进行这种相反的眼球运动,以抵消眼球震颤,防止头晕。
当然,花滑运动员为了克服身体机能的不适,也会借助短臂离心机、徒手前庭体操等专业方法,会针对前庭系统进行大量练习,让身体处于习惯旋转的状态,这样能更轻松的驾驭旋转的眩晕感。
健康早报名医推荐
马玲国(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深圳市人民医院一门诊
戳下方名片,立即预约/在线咨耳部问题
☟ ☟ ☟
160知识库
每天一条健康小知识!
洗碗不一定要用清洁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