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我,单身30年,“吃”到60多岁肿瘤塞满胃!医生说:再多吃点

阅读数 1.1万 点赞数 0

老人就要儿孙满堂、含饴弄孙?

 

 

60多岁的芬姐(化名)是小区里最“不上道”的老人,不用赶着回家做饭,也不需要急着接孙子,经常和邻里打麻将,脸上挂着从容自在的笑。

 

“芬姐,你还不回去带孙子?”

 

“我老公过身啦!仔女都系外国。碰!”芬姐打着麻将,“子女”、“老公”,经常被她的一句话轻飘飘地带过了。

 

牌友们没再追问,芬姐露出不易被察觉的调皮笑容,

 

底图来源:soogif

 

她用这说辞骗了邻居好多年,因为她真的被问烦了,懒得解释。

 

 

“30岁,我就做了这个决定:

一辈子不结婚!”

 

 

40年前的回忆又清晰又模糊,模糊的是恋爱的喜悦和悸动,但她清晰地记得,带回男朋友的那天,父母一脸的“嫌弃”。

 

“他们是知识分子,要求高,对我的男朋友,这个不满意,那个不符合要求。”

 

谈一个黄一个,眼看着就30岁了。和很多一过30岁就跟风结婚的年轻人不一样,倔强的芬姐一到30岁却来个急转弯,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单身!

 

就这样,芬姐成为初代单身女孩,父母都拿她没辙。

 

(图中奶奶非芬姐本人)

 

在那个年代,单身容易招致议论。

 

为了避免闲言闲语,芬姐主动缩小了社交圈,不混“妈妈圈”,在单位形只影单,在小区里,她也独来独往,随着年纪增大,她就用“老公死了,孩子出国”糊弄过去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也就过了几十年。

 

“寂寞倒是不寂寞。”

 

她养了一只小京巴,彼此陪伴着,经常用婴儿车推着小京巴去公园溜达。十几年后,小京巴也老了,有时候夜里两三点,芬姐还会抱着小京巴下楼尿尿,尽心尽力地陪伴着小京巴走到最后。

 

 

芬姐是享受单身生活的。

 

早上,她会给自己泡上一杯咖啡或茶,开启悠闲的一天,

 

她还喜欢美食。家在广州,隔壁的小街就是各种广州的美食,芬姐特别喜欢吃香口的东西——

 

 

有美食加持,单身日子简单却快活。可去年10月的一天,芬姐突然觉得美食“不香了”

 

 

在好吃的面前“流晒口水”

但她胃却说:不准吃,给我吐!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芬姐的胃口开始和脑子“唱起反调”,总是脑子想吃,胃口却跟不上

 

因为以前也做过胃部手术,她以为又是胃口不好,也没当回事,就吃了点胃药应付过去。

 

可到12月,70岁的芬姐的胃口几乎罢工了,吃了东西也咽不下,好不容易吃下去了,又吐了

 

更奇怪的是,明明没吃啥,但肚子越来越大。

 

底图来源:soogif

 

在姐姐的陪同下,芬姐到医院一检查才知道,胃癌找上门了——

 

残胃低分化腺癌

 

18年前,芬姐因为良性肿瘤进行过大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胃,而此次就是这个残胃长了肿瘤。

 

图源:腾讯医典

 

“肿瘤太大,没有一家医院敢切,只能先化疗。”

 

那4次化疗的经过,芬姐很怕再想起,手脚都是麻的又是吃啥吐啥。芬姐是经历过大事的,年轻下乡时,她在工作中因意外炸伤了手,一根手指炸飞了,她都没有绝望过。可现在,她难受到哭。

 

几个月间,“好食”的芬姐从110斤瘦到70斤,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她想过放弃治疗。

 

 

但深渊中也有一丝微光,虽然没有如其他老人般有儿孙在旁,但亲姐姐妹妹每天都过来陪着她,

 

老姐妹的感情越来月醇厚,“你放心治疗,我们每天都会过来陪着你。”姐姐的话,让芬姐偷偷抹眼泪。

 

另一丝光亮来自亲弟弟。

 

他人在香港,听到芬姐的病情,在电话里都急了:“你不能放弃,我一定要找到医生。”弟弟从香港回大陆,隔离结束后就赶紧来看芬姐。

 

在此期间,弟弟找到了一位专门对付胃癌的医生,将芬姐从广州带到了深圳。

 

“这是中国的胃癌大咖,他说不行了,我们再放弃也不迟。”

 

来源:香港电影《雷洛传》剧照

 

他是谁?

 

先卖个关子,说说他和芬姐的第一次见面,有多“奇葩”。

 

 

他拿着放大镜

看了她的片子半个多钟头

 

 

今年4月8日上午,芬姐在深圳见到了这位医生,医生看了病历本、诊断书,又开始琢磨芬姐的影像资料。

 

时间滴答滴答地走,芬姐静静地等候着,观察着医生的一举一动。

 

“和我看过的医生不一样,他看片的时间特别久,还拿着放大镜看,时不时和旁边的医生讨论。”

 

这些举动,一方面让芬姐放心,但另一方面,内心也忐忑——

 

 

半个多小时后,医生终于给出答案:

 

“来住院吧,把身体养好,到时候我给你手术。”

 

没有多考虑一分钟,芬姐当场就接受了医生的建议,抓住了这跟救命稻草。

 

因为,她知道,眼前这位看诊特别久的医生——

 

01

 

是中国著名的“胃王”王吉甫教授的学生,加入了国内最早成立的胃肠胰外科

02

 

带领团队将胃癌患者术后的平均5年生存率从37%,提高到了61.4%

03

 

曾荣获中国医师的最高荣誉:中国医师奖,2020年又获得“深圳好医生”称号;

 

他就是——

 

 

如果说亲人的陪伴是黑暗中的微光,何裕隆的肯定回答就像在芬姐黯淡的生活中燃起火光

 

“这句话就是莫大的鼓舞。”

 

但对当时的何裕隆来说,说出这句话太难了,只因芬姐——

 

 

只有1%能手术的机会

之前的医生诊断没错,她“很难医”

 

 

从何裕隆看到芬姐的片子起,他就很清楚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

 

“其他医生的判断没错。”

 

看过所有资料,他知道芬姐的“残胃癌”有多难搞——

 

70%-80%的残胃癌都“没得医”。

 

这病早期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一般已经是中晚期,手术机会只有1%

 

那时的芬姐,肿瘤已“塞满”了她残余的胃。如果不切,她可能在3个月内,因为无法吃东西而消耗掉身体。

 

 

何裕隆细致地查看了芬姐片子中的细节,认为还是要把握住这1%。

 

作为团队成员之一,他的学生、副主任医师吴恺明非常清楚“老大”的性格,他知道何裕隆之所以敢接、能接,是因为他——

 

 

01

手术前,会把每个

病灶都用眼睛“扒光”看一遍

 

 

说起何裕隆的手术,每个人都提到“精准”“极致”,基础就在于前期下的工夫足,吴恺明也不不例外。

 

“他要看原始资料,比如术前的CT片子,4000至5000桢,每一帧,他都要看。”

 

所以,团队的术前讨论经常要直至深夜,团队中每一位参与的医生都十分熟悉肿瘤的“路数”。

 

 

芬姐的术前讨论也不例外。

 

5月,医院多学科讨论后认为,芬姐的身体已经有所恢复,达到了可以手术的条件。

 

何裕隆、吴恺明、郝腾飞等医生一一研究过每一帧片子,对芬姐残胃肿瘤的“地理范围”做了精准研判,它已侵犯到肝脏、胰脏、膈肌、横结肠等,粘连也较为严重,所以“下刀”时既要切干净,还要小心不要伤及“无辜”。

 

何裕隆还有另一个“武器”。

 

 

02

切肿瘤就像“打游击”

抓中一个,neng死一个

 

 

5月24日,芬姐的手术开始了,由何裕隆主刀,带领吴恺明和郝腾飞一起,为芬姐进行了根治远端残胃癌切除。

 

手术仅仅切除肿瘤吗?在“追杀”肿瘤上,何裕隆是“心狠手辣”、穷追不舍。

 

肿瘤这个贼窝被端走,但是,有些“狡猾”的癌细胞会像蔓藤一样沿着血管峭壁“攀爬”着,这些有可能就是癌症复发的罪魁祸首

 

 

所以,团队手术中还要进行“巷战”,进行D2+淋巴结清扫,揪出癌细胞的“游击战分子”。

 

这正是何裕隆团队能将胃癌患者术后的平均5年生存率从37%提高到了61.4%的关键秘密之一。

 

而如果说前两者是一位医生的“器”和“术”,那“道”就是何裕隆做这一切的初衷——

 

 

03

把病人当亲人

 

 

在吴恺明印象中,“把病人当亲人”是何裕隆的口头禅。

 

这位“大佬”给人做手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首先要搞清楚该不该做、能不能做,确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是最好的,才去动刀。此外,还要考虑什么时候做手术、怎么做到最好。最后还要帮助病人术后快速康复,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所以,他能承受100%的压力,用100%的努力,博1%的希望,还能用细微的动作、语言,缓解患者的焦虑。

 

在住院增加营养期间,芬姐总会被何裕隆每天查房时的一句“吃多一点”所鼓舞,以至于要进手术室进行这么重大的手术时,却“一点也不紧张”。

 

 

6个小时后,芬姐的手术(左肝外叶切除、胰体切除、部分膈肌切除、横结肠区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完成了。

 

手术后一周,当她再闻到包子的香味时,不用再痛苦地压制住自己的食欲,她吃到了久违的鸡蛋、肉、包子……

 

“真香啊!”

 

来源:soogif

 

有天夜里,芬姐做梦梦见了家隔壁的小食街,“每一种,我都想吃啊!”

 

就在芬姐做梦时,作为院长、医生、中山大学教授的何裕隆可能才刚结束工作,回到宿舍,煮了一锅白粥,就着潮汕小菜慢慢喝粥,享受片刻的清闲。

 

 

 

 

 

-End-

【喜欢就点个在看】

 

 

 

本期封面:

信息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全国抗疫专区@2x.png


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卫健委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