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缺口24万,这类医务人员成「香饽饽」!可一些问题待解……

阅读数 1.7万 点赞数 0

 

舆论上关于全科医生的争论不多,但很尖锐。
 
一句「全科医生是干什么的?」让一些有意投身全科的人多少有些沮丧。同时也暴露了人们对于这些医生的陌生,进而带来的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不够。
 
很多全科医生也在专业干不了、职业认同低、机会看不到的现实困境中彷徨。
 
全科医生孙宏对此忧心忡忡。作为全科医生的社会价值迟迟得不到体现,让他时常对当初的毅然选择产生怀疑。
 
「培养定向医学生是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但部分乡镇全科门诊多为挂牌,由内科医生接诊,部分经济条件尚可的地区,很多定向生回到基层后被分配到住院部作为住院医师,不能给予门诊坐诊机会,甚至有些还被安排在公卫科、行政后勤部门,不在临床岗位。
 
作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的医学生,在基层医院工作一年后的李静也遇到了难事。
 
「接受多年正规的全科医生培养后,满怀抱负的回到基层医院,最后却发展难有施展的机会。为了不违约,现在也只能顶着全科医生的头衔,做内科医生的工作。
 
这加剧了一些矛盾的发生。有相关报道称,2015-2020年中,某省就有超30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单方面违约。业内专家为此担心,这一数字的逐年增加,直接影响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而这些大多来自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的违约医学生,将让基层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运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吸引和留下这些人才,一些地方想尽办法。贵州省凤冈县卫生健康局主任科员王琴坦言,县里把全科医生当成「宝」,从生活住房、任用提拔、亲属工作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目前,全县签约50名订单定向全科医生,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其中3人被提拔为副院长
 
也有一些地方不得不通过加大违约处罚力度来保障基层医院的人才荒。对不能毕业的免费医学生或毕业后未按协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减免教育费用和生活补助并缴纳违约金,同时将违约事实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公布违约记录,并记入人事档案。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在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看来,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尚不能满足「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促进和推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医教研协同发展,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执业范围待解
怪怪的「临床+中医」类别
 
来自中国医生协会的数据称,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有31万医师经过培训合格,成为全科医生。
 
这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出的55万全科医生(到2025年,全国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为3.93人),仍有较大差距。

国家相关政策的硬性要求以及地方对下沉人才的各项保障,让缺口的24万全科医生成了「香饽饽」。
 
除了数量带来的就业机会,编制少、晋升难、执业范围的不清楚,能力上的不足,也在限制其发展壮大,很多全科医生为此犯了难。
 
虽然,一些地方基层医院对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开放和转岗机制的灵活,让全科医生的顾虑减少了一些。
 
但全科医生资源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卫生资源多集中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区,而地广人稀的农村、山区等地区则相对匮乏。比如2014年,北京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最多,达3.82人,其次是浙江3.57人、上海2.85人;最低的是西藏0.34人,其次是江西0.66人、贵州0.69人。
 
原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执业范围上,「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虽然各地已经有了一大批‘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但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新修订的《医师法》(草案)按临床、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口腔和公共卫生四类分法并不能准确涵盖全科医生。致使这些全科医师注册只得创造一个怪怪的‘临床+中医’类别。」
 
吴浩则从高校的角度讲到,虽然《全科医学概论》是医学本科课程,但课时少、精品课程更少,医学生对全科医学丰富的研究内涵及发展前景模糊,在选择未来专业方向时不会考虑全科,这样间接导致了全科医生后继人才缺乏的局面。
 
这也是当前现有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镇卫生院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执业(助理)医师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数不及一半。


全科医生更容易被误认为是
「差的医生」或者「分诊医生」

 
业务质量不高,临床能力不强,薪酬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编制严重不足等,是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导致在整个双向转诊流程中,全科医生并不能发挥桥梁作用,绝大部分患者都转向了各专科科室,极少有患者转向全科医学科。
 
这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通常以专科医学模式为核心的运作机制有关。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师——专科医生有较为明确的职业上升路径。
 
相对比,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则相对显得很不明确,这是许多医科学生不选择全科医生作为职业,在岗全科医生流失率高的原因。
 
徐毓才表示,尽管政府为全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在职称等条件上给予了优惠,但由于缺乏平台优势和病例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诊疗技术上仍然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因而亟须训练全科医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弥补专科思维的局限性,培养以症状为导向的全科临床思维能力。
 
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们普遍还面临门诊没有带教,接触疾病种类少的情况。一位基层医院院长表露,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更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差的医生」或者「分诊医生」,从而无法发挥全科医生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吸引力不足—队伍建设缓慢」的恶性循环。
 
但实际上,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关注点有所不同。在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保健方面,全科医生更有优势。
 
但劣势也很明显。一个共识是,我国全科医生的临床技术比较好,但人文关怀技能和沟通技能方面不足,在医学伦理和法律意识方面相对薄弱,在服务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如何取长补短?业内专家强调,全科医生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更加人性化,能够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他们
 
全科医生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手段,而不仅仅是药物和手术刀。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离得更近,服务触角可以伸进千家万户,通过与病人建立长久稳定的关系,提供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医疗照护。这样的服务模式既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也符合大多数百姓的根本利益。

保障全科医生的薪酬水平
 
在全科医生看来,切身相关的几个问题都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等待。
 
等政策明朗,等财政保障,等医院发展,等待遇提高......
 
与他们一起等待好消息的,还有基层医院院长们。早在2018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就曾明确提出,基层全科医生工资应向县级医院看齐。在晋职称上,向贫困地区基层全科医生进一步倾斜:规培合格全科医生到基层可直接聘任中级,在贫困农村连续工作10年可直接聘任高级职称。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际落地中却难以全部兑现。
 
作为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人民医院的院长,杨庆勇稍显松快些,目前的22名全科医生,基本能够满足辖区内8万常住居民的各项医疗需求,也基本符合国家每万人口配备2.9名全科医生的要求,但要完成「十四五」的3.9名全科医生配置,至少还需要增加10人。
 
为了补充全科人才,他努力「造血」,每年安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选择全科,执行全科专业高级职称聘用不受总额限制,超额聘用。
 
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潘喜看来,基层医院欠缺全科医生、高级职称人才的问题,可以通过打通外部「输血」通道来实现,一方面实行对新招聘入来的大专、本科大学生给予一次性住房8万、10万补贴;另一方面,借力医共体上级单位专家下沉进行传、帮、带。
 
「政府应该打造中国最健康的城市,而不仅是具有高端医疗水平的城市」,因此,政府在医疗支出方面一定要拿出更多资金和精力到基层,吸引优秀的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为了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中央和贵州省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8800元投入,用于订单定向生5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书本费补助。3年规培期间,除了享受定向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国家另按3.2万元每人每年培训经费投入。截至目前,中央和贵州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经费近2亿元。
 
有学者指出,各级财政应增加资金对全科医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全科医生的薪酬水平,提高规范化培训中的补助标准;
社区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优先获得晋升,对于愿意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全科医生给予子女教育、收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鼓励专科医师转岗制度,使愿意从事全科医疗的人才不断补充到基层和社区。
 
作者 | 富谷
责任编辑|王若冰
审核 | 王军
 

本文转载自健康界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