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淋巴癌在名人圈频频出现。
包括李开复在内,漫画名人熊顿、央视主播罗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都患上过淋巴癌。
他们有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也有人战胜了病魔。
淋巴癌被专家称为“最会伪装的癌”,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热、盗汗、无痛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如果不仔细辨别,你可能会觉得这跟普通的感冒、发烧一个样。
但等进入晚期,就已病入膏肓、难以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识破它的伪装。
相信大家多少也听说过淋巴瘤,但它又不像胃癌、肝癌、肺癌一样,是某个单独的器官出了问题,那淋巴到底是什么?有何作用?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我们常说的淋巴,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一个遍布全身的系统。包括淋巴结、淋巴组织和淋巴细胞等。
人体共有600多处淋巴结,广泛分布在全身各处。其大小不一,摸起来像黄豆一样光滑、柔软。
常见的淋巴结是长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还有些淋巴结长在胸腔、腹腔等;或者是胸腺、脾等兼有淋巴系统功能的组织器官。
淋巴在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时发挥免疫功能。它一直都存在,只是在抵御病原体等入侵后突变增值时,才会变得肿大,容易被摸到。
适当的淋巴结肿大,对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这预示身体防御系统出现问题,可以引起重视,尽早发现疾病。
但当遇到不痛不痒的淋巴结或肿大超过2cm时,则需要谨慎,尽早去医院检查。

这主要是淋巴瘤的类型不一样,它主要分为惰性和侵袭性两大类。
惰性肿瘤发展很慢,可以视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治疗,部分惰性淋巴瘤不需要积极治疗;
侵袭性的淋巴肿瘤则都需要积极、规范治疗,但治疗难度不同。淋巴瘤非常复杂,相当于几十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起来要求较高。
淋巴瘤根据病理学分类,主要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非常高,通常达到90%;即使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经过规范的治疗,治愈率也可达到70%以上,效果好,不要轻易放弃。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高度恶性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加之原发于淋巴结,比较隐蔽,直到病情严重了才发现,最终未能治愈。
一些患者感到淋巴结肿大疼痛,第一感觉会非常恐慌。通常情况淋巴结疼痛,反而说明是件好事,这表明淋巴结更可能是发炎,而非肿瘤。

但如果淋巴结肿大但无痛,身体还伴随有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表现,则很有可能是淋巴肿瘤。
淋巴瘤的危险就在于无痛隐蔽,而多数部位的浅表淋巴结可以通过触摸进行自检,如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膝盖背面)等。
自检的手法为: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淋巴结的皮肤上进行垂直的多方向滑动触诊(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
如果质地偏软,并且位置不固定,可自由移动,则应该只是良性淋巴结,通常不用担心。
如果质地中等偏硬,摸起来和鼻尖的韧度差不多,且有粘连,不可活动,则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或者肿瘤,需要积极就医。

但这只是初步的一个判断,出现症状最好还是要去医院,最终确诊还是要依靠淋巴结或病灶的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和分子基因检测,明确其具体类型。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呈现出增长趋势,并逐渐年轻化。因为青壮年时期,淋巴系统更活跃,这时候出现淋巴瘤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除此之外,淋巴瘤还算是一种“压力病”,它在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长期过度疲劳,工作压力过大,都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淋巴瘤也会更容易“乘虚而入”。

淋巴瘤是目前最为复杂的疾病之一,从小孩到老人都有可能患病,致病原因依然不明确。比较确定的病因是病毒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比如幽门螺杆菌、艾滋病病毒等。
患有遗传型、自身免疫疾病、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及器官移植后的人是淋巴瘤高危人群。除此之外,化学污染、放射线照射、免疫、遗传因素等也是淋巴瘤的发病原因之一。
我们日常还听过染发、吃鸭脖会有淋巴癌风险,这是真的吗?
哈佛医学院一份长达36年的研究表明:永久性染发剂与大部分癌症无关,很可能并不致癌。一年染几次头的人,无需为此担心。
那吃鸭脖有这个风险吗?虽然鸭脖根部的淋巴结含有细菌和病毒,但经过充分的高温加热后,少量食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伤害。如果介意,吃的时候把皮去掉就行了。
如果淋巴结肿大属于炎症性淋巴结,通过抗炎治疗则可以很快好转。
如果不幸被诊断为淋巴瘤,患者也不必过分担忧和悲观。因为淋巴瘤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药物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与同期的肝癌、肺癌、胰腺癌等相比,恶性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其实要高很多。最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治愈率能达到60%到70%。
但淋巴瘤的治疗有其特殊性,重在“一招制敌”,初次治疗尤为关键,特别是治疗的头两年。
如果初次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疗效,后续的治疗就比较困难。因此选择有经验的专科医院和以淋巴瘤为专业特长的专家最为关键,采取足疗程、足剂量的规范治疗至关重要。
淋巴出现异常的朋友,可以在下方预约或在线咨询来自全国的淋巴瘤名医,尽早确定淋巴结异常类型,尽早治疗。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本文由16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