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不开玩笑!这些症状有一半符合,请马上去看精神科医生

阅读数 3.5万 点赞数 0

心理.gif

 

还记得这张照片吗?《饥饿的苏丹》,拍摄者是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这张照片的一年以后,长期受抑郁症困扰的他,自杀了。

 

 

有人说他是因舆论的压力而自杀谢罪,指责他只顾着拍照片而没有赶走秃鹰。有的人说他是为了钱、以及收支平衡而担忧。

 

他留下的自杀遗言是充满晦涩与暗淡的叙说,试图分析自己的一生,寻找解释和求得原谅……

 

得抑郁症的人不是想不开,而是生病了。他们饱受情绪问题所苦,很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并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封闭是他们对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

 

今日主推好医生
虢周科.jpg
肖攀攀 (1).png
唐建军.jpg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

 

我们不开心情绪低落的时候,一般过几天就好了。但抑郁症患者的低落情绪会持久不退,是性格原因吗?敏感、软弱、内向?当然没这么简单。

 

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可以由脑部变化引起,生活中的一些痛苦经历、压力事件、药物使用也是成因。即遗传、心理、环境,我们通常认为是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并导致抑郁症。

 

①脑部变化:已知两种脑部传递讯息,与情绪有关的化学物质失衡,可能导致抑郁。

②家族遗传:若父母其中一人曾患严重抑郁,你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较一般人高。

③身体疾病:一些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及荷尔蒙失调等,都可引致抑郁症。

④创伤及压力:失去挚爱、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财政困难等都可能构成压力,引发抑郁症。

⑤社交支援:缺乏亲友支援,经常独处的人士较容易出现抑郁。

⑥性格原因:一些自信心较低、较悲观及无法应付压力的人,似乎较易患上抑郁。 但也不能确定这是易患因素抑或属早期症状。

 

另外,女同胞,尤其是产后的女同胞,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高。

 

 

 

抑郁症有多痛苦,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保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①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

失眠是低落情绪的一种普遍反应,反过来它又能使你容易发作抑郁症。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②明确你的价值和目标

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

 

③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欢乐带入生活

容易抑郁的人往往比较善良,体贴他人,利他主义,却往往过低评价自己,贬低自己,拒绝应得的欢乐。

 

④不要孤注一掷,给自己过大的压力

当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展不太顺利的时候,你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安慰和支持。

 

⑤建立人际关系,多参与社交活动

要让自己知道,当发生什么事件时,你还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

 

 

目前我国将近6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抑郁症。如果以下症状有一半符合,请马上去看精神科医生。

 

诊断抑郁症必须符合2条标准:

 

①严重程度:心情低落必须达到使人苦恼而几乎驱之不去的程度。

②病程:以下这些情况每天出现,并且持续至少2周以上,甚至消失一阵子后又复发。

 

情绪表现:

 

①兴趣减退甚至丧失,疏远亲友,回避社交,觉得自己「没有感情了」、「情感麻木了」、「高兴不起来了」。甚至不愿洗澡、理发。

②经常心烦,耐性变得很差,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很急躁。

③思维、说话、行动等各方面变得迟缓,整个人变得木讷迟钝。

④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干不了,像一个废物。并且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

 

身体表现:

 

⑤食欲减退导致体重减轻,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

⑥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典型的睡眠障碍是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了以后就睡不着,会陷入悲哀气氛中。

活力丧失,虽然一天下来什么也没干,但却经常感到很累很疲倦,甚至长时间瘫在床上,还是疲倦到不行。

⑧精力丧失,不能集中注意力,对任何事总是心不在焉,甚至出现了读写障碍,盯着书页看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⑨很想伤害自己,有自残自伤的行为,而且不觉得疼和难受,严重时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好像脑子里总有人说“你去死吧,你去死吧”。

 

如果我们身边出现了患有抑郁症的人,我们不要试图让他振作起来,也不要强迫他,更不要埋怨批评,因为他的精神生病了,身不由己。

 

目前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自主自救、社会支援等,如果发现自己有抑郁症倾向,可根据需要咨询医生。

 

广州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肖攀攀.png
 
 
 
 
苏镇培.jpg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曹长安.jpg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金七.gif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07.png

挂号指南_09.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3.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4.png

-End-

 

「有用就点赞哦

 

本文由16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