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睡觉遇到“鬼压床”,经常秒睡睡不醒?小心,可能是种罕见病!

阅读数 3.7万 点赞数 0

20231129-185539.jpg

 

秒睡、睡不醒,是一种什么体验?

 

上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鼾声就起来了;

一沾枕头就着,坐着、站着甚至走着路都能打盹……

 

如此快速的入睡能力,失眠星人是不是都流下了羡慕的泪水。

 

诶,先别急着羡慕,“说睡就睡”并不一定意味着睡眠好,还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发作性睡病”的罕见病!

今日主推好医生

 

更多好医生,请继续阅读下文查看哦~

 

 

640.png

 

 

有这样一种病,会让人如同“睡神”附体一般,随时随地“打瞌睡”。

 

吃饭、走路、开车、上课、考试……无论你在干什么,都能“一秒入睡”;有些人甚至只是大笑一下,就会莫名其妙地瘫倒。

 

它就是发作性睡病,一种慢性的、严重的、睡眠-觉醒状态不稳定的神经紊乱性疾病

 

得了这种病,人不只会在白天“睡不醒”,晚上也不容易睡好。

 

 

640 (1).png

 

与普通疲劳引起的嗜睡不同,发作性睡病引起的睡意是无法被人为控制的。一旦发病,哪怕你用笔、刀扎自己,也“抗拒”不了困意。

 

有患者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嗜睡比喻成“强制断电”,一次突然“断电”,可能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每天数次到数十次不等。

 

经过短时间的休息“充电”,人可以保持清醒,但不能维持太久。

 

就像手机广告所形容的:“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

 

640 (2).png

 

发作性睡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起病,8~12岁是发病高峰,但最初家属往往没有发现,到发现问题时已经几年后了。

 

由于这个病少见,再加上睡觉这一行为实在太过日常,被漏诊或误诊是常事。

 

2021年斯坦福大学公布的美国发作性睡病登记的最新结果显示,59%的患者有过1次误诊,29%的患者经历过5次以上就医才确诊。

 

在我国,有超过70万发作性睡病患者,每2000个人中大概有1例,但最终确诊的却只有不到5000人。

 

有很多人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是病了。

 

 

640 (3).png

 

犯困打瞌睡的情况,人人都有,但发作性睡病引起的“打盹”可不一般。

 

主要有5个典型表现:

640 (4).png

640 (5).png

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眠充足的前提下,白天还老是犯困、嗜睡已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或是在情绪受到刺激时,有无力、麻痹甚至猝倒的情况,建议尽早到医院做个检查。

 

深圳医生推荐

戳下图即可挂号/咨询

↓↓

 

 

 

640 (6).png

 

 

能治,但无法彻底治愈。

 

目前,发作性睡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神经元缺失、遗传因素、免疫、脑部结构改变、感染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因不明确,便无法进行对因治疗,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或支持疗法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40 (7).png

 

白天嗜睡情况严重的人,可使用能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药物,如莫达非尼、哌甲酯等;

 

治疗猝倒症状,可使用文拉法辛、氟西汀和托莫西汀等快动眼( REM )睡眠抑制药物。

 

不过千万注意,这些药物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服用

 

640 (8).png

 

可通过调整饮食、睡眠、运动习惯,来改善病情。

 

饮食方面:戒烟戒酒,白天可以适量喝一些茶水或者咖啡,别吃太多糖、碳水化合物。

 

睡眠方面:固定白天的小睡时间,规律小睡2~3次,每次15~20分钟;夜间睡眠时间至少8小时,条件允许时可适当延长。

 

运动方面:可尝试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适当、合理地锻炼身体。

 

发作性睡病虽然十分折磨人,但只要学会接受它,学会和它相处,还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审稿专家

640 (9).png

参考资料

[1] 景珊, 孙威, 发作性睡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卒中与神经疾病 25, 344-347 (2018)10.3969/j.issn.1007-0478.2018.03.030.

[2] 王安海, 许莉, 张文, 赵元, 发作性睡病误诊因素分析. 中国疗养医学 27, 1112-1113 (2018)10.13517/j.cnki.ccm.2018.10.045.

[3] 王健, 郭佳乐, 发作性睡病精神症状的鉴别诊断.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5, 529-533 (2018)10.3969/j.issn.2095-7130.2018.05.008.

[4] 肖伏龙, 张俊, 韩芳,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17, 644-647 (2017)10.3969/j.issn.1672-6731.2017.09.004.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不定可以得到医生的专业回复哦!

 

▼▼▼

金七.gif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07.png

挂号指南_09.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3.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4.png

-End-

 

「有用就点赞哦

 

 

 


本文由16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 为什么我家宝宝一上幼儿园就感冒?

    魏钦贤  香港糖爷爷甜馨儿科诊所(南山店)

  • 夏天多少度是开空调的合适温度?

    吴世洪  达州市达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附属医院

  •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