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在1885年,德国医生Pelizaeus报道,有5例男性患儿的家系,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发育迟缓等。
这种罕见的怪病,在25年后被德国病理学家Merzbacher进行研究发现,此病具有X连锁隐性遗传特征,且在脑组织活检中发现白质髓鞘缺失。将此病命名为Pelizaeu-Merzbacher病,中文翻译为“佩梅病”。
✦ +
+
什么是佩梅病
佩梅病是一种罕见的髓鞘形成低下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大部分佩梅病是由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突变引起的致病,该基因编码一种的跨膜蛋白PLP脂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髓鞘形成的主要蛋白质蛋白,而PLP1的该突变影响导致神经髓鞘无法正常产生的形成,由此出现佩梅病脑白质髓鞘化不良的表现,导致佩梅病。
✦ +
+
佩梅病的遗传机制
佩梅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只要获得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几乎100%发病。
而女性因为有两个X染色体,当一个X染色体有致病基因,一般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成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与非携带者正常男性生育后代时,有50%的女儿为携带者,50%女儿正常;50%的儿子为患者,50%的儿子正常。
✦ +
+
佩梅病的临床表现
依据佩梅病患者临床分型不同寿命也不同, 一般情况,先天型佩梅病患者很可能在婴儿期或童年时期死亡,而经典型佩梅病患者可存活30-70岁不等。
先天型:出生时起病,临床症状重。表现为钟摆状眼震、肌张力低下、吞咽困难、喘鸣,部分患儿可有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语言表达严重受累,但可有非语言交流,部分患儿有理解语言的可能。整个发育过程中不能独自行走,随病程进展肢体逐渐痉挛。多数于儿童期死亡,少数存活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30岁。
经典型:多于生后数月内发病,最迟不超过5岁。早期表现有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10岁前运动功能可缓慢进步,可获得上肢随意运动和行走能力,之后逐渐倒退,随病程进展眼球震颤可消失,继而出现运动发育障碍,如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四肢瘫痪等,还可伴认知功能损害和锥体外系异常表现。患者多在30~70岁死亡。
中间型:临床表现介于先天型和经典型
无PLP1综合征:此种类型比较特殊,没有眼球震
颤表现。1岁内发育多正常,于1~5岁起病。主要表现为轻度四肢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轻至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可获得一定语言功能,多于青春期后出现倒退,部分患儿可伴有轻微周围神经症状。寿命多在50~70岁。
✦ +
+
佩梅病的诊断
①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PLP1基因的突变情况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② 头颅核磁共振显示脑白质T2像呈弥漫性高信号,表明髓鞘发育落后,能够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判断。
患儿在3岁与8岁时头颅MRI显示脑白质T2像呈弥漫性高信号,提示髓鞘发育明显落后,类似于新生儿期脑白质的MRI表现。
✦ +
+
佩梅病的治疗
目前,佩梅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妊娠妇女如果怀疑是PLP1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但受累胎儿的表现型很难准确预测,因为带有同样突变的家族成员其表现型可以差别很大。
目前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对佩梅病基因进行筛查,筛选正常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将胎儿优生把控在孕前,规避缺陷儿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