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每年,猝死的新闻时有发生。
大多数人都觉得,猝死是因为他们曾有熬夜、加班、吸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90%的人却不知道,还有一种“好习惯”——运动健身,也是猝死的高发原因之一。
上海一名47岁男子在健身房内沙发椅上猝死,等身边人发现拨打急救电话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广州一名22岁男子熬夜后,感觉精神不佳去运动,差点猝死……
还有一男子在深圳市福田区羽毛球馆运动后倒地不起,经众人施救及120抢救后,仍没能挽救其生命。
每年都有大学生,在体测跑步时倒下;每年都有“身体不错”的小伙子,在球场上昏厥;每场马拉松,都有救护车紧张“陪跑”。
运动明明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为什么反而会引起猝死呢?
心脏不舒服,不要轻视
↓↓↓
相信不少喜欢看运动比赛的人,都曾见过运动员发生猝死的情况。
运动猝死,到底是因为心脏有问题,还是有别的疾病?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可追溯到公元前490年。
那一年,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派遣大批精悍的军队远征入侵希腊,妄图一举把它变成自己的属地。
不甘被侵犯的希腊军队,在“马拉松”(希腊的一个地名)与入侵的波斯军队展开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激战。
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后,一个名叫菲迪皮德斯的青年士兵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
可惜当他跑到雅典时,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为纪念菲迪皮德斯,“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
同时,他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因为运动而猝死的人。
马拉松镇距离雅典大概40多公里
菲迪皮德斯猝死的原因,和许多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一样:高强度运动的运动,超过了身体负荷。
我们都知道,心脏的核心功能是泵血并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使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免疫细胞、内分泌物质等在体内运输、分配,以实现各项生理功能。
心脏功能的强弱,与其泵血量直接相关。
而心脏的泵血量,取决于心率和每次跳动的输出量,其中又以心率变化的影响最大。
心率是人体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脏在每次跳动时都在推动全身的血液流动,跳动的次数越多,泵血量就越大。
当你心率飙升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主观错觉:觉得自己还能再快一点,再坚持一会。
比如打篮球、跑步的时候,很多人哪怕身体已经很累了,可是意识还是很兴奋。
殊不知,此时身体和心脏已经超负荷运转,处在“爆缸”的边缘了,就像跑到终点后倒下的菲迪皮德斯一样。
心率越大,对身体健康也不意味着好事。
2019年,一项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研究请了460名健康人(年龄24~62岁)进行运动负荷测试。
研究发现,35%的心血管异常问题,在心率过高的时候更容易爆发,包括: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ST-T段变化、心血管异常、高血压性心肌病等。
现在,你对于运动发生的猝死有一些了解了吗?
我们知道,运动强度越大,身体反应就会越明显。
所以很多人用身体累不累、流不流汗、喘不喘气来判断运动项目的强度。
实际上,运动强度70%是由心率大小决定的,运动强度越大,心脏对运动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明显、心率越快。
比如今天天气很好,你感觉身体状态不错,于是就慢跑了几公里,感觉自己像追风少年。
但奇怪的是,你明明没怎么费力,甚至汗都没怎么出,结果刚停下一会儿就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心跳到了嗓子眼,甚至心悸。
这些反应,其实就是运动强度超标时,身体向你发出的一些信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符合自己强度的运动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运动强度是如何划分的。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全民健身指南》解读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具体如下:
对身体的刺激作用较小,运动过程中实测心率一般不超过100次/分,如散步等。
对身体刺激强度适中,运动时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
对身体的刺激强度较大,可进一步提高健身效果。运动中心率超过140次/分,如跑步、快速骑自行车、快节奏的健身操和快速爬山、登楼梯、网球单打等。
因此,对于运动的选择建议,如果你平时有良好运动习惯、体质好的人,可进行大强度、中等强度运动;
如果是具有一定运动习惯、体质较好的人,比如偶尔会跑步、健身,可采用中等强度运动;
如果是初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体质较弱的人,可进行中等或小强度运动。
那有没有更准确的办法呢?
当然有了,那就是根据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来确定运动强度。
心率在最大心率的85%或以上,相当于大强度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5%范围,相当于中等强度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60%范围,相当于小强度运动。
最大心率,是指人体运动过程中能达到的最快心跳频率。
研究发现,正常人群的最大心率主要与年龄有关: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
而且,很多人运动时会佩戴运动手环和臂环,实测心率都很方便,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更精准的测试。
最后,我们还要警惕一个数值:85%心率最大值。它不仅是身体运动的警戒线,还是医学上对于局部心肌缺血(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一项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进行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心率峰值都会超过最大心率的85%。
但此时,身体的疲惫感觉还没有达到“最累”的程度,所以我们总感觉自己还能留有余力,从而不小心超负荷运动,引发悲剧。
运动的确对身体有益,但不合理的运动,却很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劳损。那么如何科学的运动呢?
1
初期适应阶段
最开始的时候,对于不经常锻炼的人来说,可以选择一些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方式、柔韧性练习等方式。
强度的话,最好是从55%最大心率逐渐增加到60%,维持8周,也就是2个月左右。
锻炼的时长和频率,可以从每次10~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40分钟 ,频率从3天/周逐渐增加到5天/周。
2
中期过渡阶段
到了中期阶段,身体已经有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对抗能力,我们可以保持初期的健身方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
强度上,可以把最大心率从60%~65%逐渐增加到70%~80%;
锻炼时长,有氧运动每次30~50分钟;如果是无氧运动,每次10~15分钟,频率保持在3~5天/周。
3
长期维持阶段
普通人运动,是为了保持健康而不是追求极限,所以我们只需要保持中期过渡阶段的运动方式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强度只需要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即可。
运动时长的话,每次中等强度运动30~60分钟,或大强度无氧运动15~25分钟,也可以采用中等、大强度交替运动方式。
运动本身是一件好事,可如果不良的运动习惯和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所以运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舒服都不要硬撑,及时停下休息。
若存在胸闷、心慌等症状,也可以点击下方卡片咨询医生,防患于未然。
参考资料
1、Charles E. Matthews, et al.,(2019).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Lower Cancer Risk.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DOI:I https://doi.org/10.1200/JCO.19.02407.
2、 斌卡.《硬派健身,你的第一本健身书》.
3、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4、熬夜后不要剧烈运动 当心诱发心梗-羊城晚报. Retrieved Mar 2, from http://health.ycwb.com/2018-09/07/content_30084429.htm.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