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这种水果正大量上市!有人吃到高烧、腹泻、呕吐……

阅读数 3.5万 点赞数 0

banner.gif

 

马上就要过年啦~

 

要问当季什么水果热卖,车厘子必须进前三!

 

随着春节的临近,车厘子开始大量上市,车厘子价格下降也频上热搜。

 

然而,车厘子实现自由了,身体却不自由了……

 

近日,广东一女子吃了五斤车厘子后,出现了喉咙发炎、发烧等症状……

 

 

本以为这是个例,结果评论区,很多人称,自己也中招了。

 

 

 

01

 

吃车厘子会氰化物中毒?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到过微博上关于车厘子吃多了会氰化物中毒的词条吧。

 

 

先说结论:车厘子里确实含有氰化物!

 

但是!车厘子内含有的这一点点剂量根本不足以引起中毒!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吃了车厘子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

 

那是因为,车厘子是热带水果,吃多就可能会引起上火、发炎、恶心呕吐、流鼻血等症状。

 

02

 

车厘子中的氰化物在哪?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

 

而氰苷本身其实是没有毒的,但植物细胞破裂后氰苷会部分转化成氢氰酸,可能使人发生中毒。

 

也就是说,车厘子中的氰化物(氰苷)多存在于车厘子的核中!

 

 

那岂不是就是有毒?

 

但是,不能抛开剂量谈食物“毒性”!

 

整个车厘子里含有的氰苷,其含有的氰苷大概为23mg/kg,氰苷分解可产生约6%的氢氰酸。

 

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要一次性吃下大约43斤(差不多是1100个),并且还要把核吃下去,才有可能因为中毒而死。

 

 

所以,如果只是偶尔不小心吃了几个核,对成年人来说一般不会有大问题。

 

不过,小孩子对氰化物比较敏感,吃的时候还是要特别小心。

 

 

 

01

 

生活中的氰化物并不少见!

 

其实,除了车厘子,还有很多植物里都含有氰苷。

 

 

但同样的是,氰苷也只是存在于这些水果的果核里,果肉里是不含的。

 

所以各位,在吃水果的时候,不要再咬核啦!

 

02

 

氰化物中毒的案例并不少见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找到了大约50多种氰苷。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苦杏仁里含有的那种,叫苦杏仁苷

 

电视剧《甄嬛传》里的安嫔最后就是吃了苦杏仁自杀的,原因就是苦杏仁苷在身体里会变成有毒的氢氰酸。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误食了含有氰苷而中毒的案例。

 

 

中毒后,可能会引发呕吐、恶心、头痛、头昏眼花、心搏徐缓、抽搐、呼吸衰竭,如果处理不及时,最终可能会导致死亡。

 

 

01

 

预防是第一位

 

学会辨别很重要,要学会分辨哪些东西可能存在危险隐患不能吃。

 

特别是小朋友们,不要因为好奇什么都往嘴里放!

 

而且上面也说了,一般的植物中的氰苷多存在于植物种子(核)中,一般人咬不开、咬不破,也不会吃。

 

所以,对于处理水果核中存在的氰苷,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简单的方法还是不要吃水果的果核。

 

只要不是刻意去嚼果核里的种子,吃水果导致氰苷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那些不是存在于核内的,应该怎么办?

 

氰苷虽然有毒,但是也很容易去除。

 

有研究发现,煮沸可以除去 90%以上的氰苷。

 

所以像那些竹笋、木薯、银杏果这些,最好不要生吃

 

可以切成小块后用水煮沸后再食用!

 

而且,注意一次不要吃太多蔷薇科植物的果实

 

都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一些含有氰化物的食物,那该怎么办?

 

02

 

身边有人中毒,要保持冷静!

 

如果发现有人氰化氢中毒,首先要赶紧把病人移到宽敞通风的地方,让他吸吸新鲜空气。

 

然后,别忘了马上打120叫救护车!(这步很关键!)

 

在等救护车的时候,如果中毒的人还清醒,你可以找个干净的勺子轻轻压他舌头根部,让他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但记得要小心操作。

 

 

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操作……

 

虽然车厘子正在大量上市,但是冬天天气冷,这些水果温度也低。

 

肠胃不太好的人,吃了可能会拉肚子,正常人吃多了也有上火等风险。

 

肠胃不适

可点击下方卡片咨询/挂号

↓↓↓

骨科_卡片02.png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50克水果。对于车厘子来说,大概10-15颗为宜。

 

所以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主要适量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1242_310.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07.png

挂号指南_09.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3.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4.png

 

-End-

 

「有用就点赞哦


本文由16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