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中国有那么多个省,为啥只有3家“省立”医院?

阅读数 8832 点赞数 0
 
 
 
目前现存的152家省级三甲医院名称,像“省立”这样的历史品牌,正在成为医疗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省立医院”,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现象:全国仅存安徽、山东、福建三家省级医院仍在使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名称。其他省级龙头医院,要么叫“省人民医院”,要么化身“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这种命名差异背后,藏着新中国70年医疗体系变革的密码。

 

图/安徽省立医院官网
 

民国遗风:

省立医院的黄金时代

 

中国现代医院命名体系萌芽于晚清洋务运动时期。

 

1897年德国教会创建的济南华美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前身);1905年美国基督会在福州设立的塔亭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前身),开创了“教会医院——省立医院”的转化路径。

 

图/山东省立医院官网-院史展馆

 

民国时期,省级卫生行政体系逐步建立,1928年国民政府《省立医院组织条例》明确规定各省应设立直属省政府的医疗机构,安徽省立医院(1926年)、江苏省立医院(1929年)等相继成立,形成首批省级医疗中心。

 

1930年的南京中央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穿长衫的患者与穿白大褂的德国医生同框,挂号处上方“省立”二字赫然在目。这帧黑白照片定格了中国现代医院制度的开端。

 

当时的命名体系层级分明:中央医院>省立医院>县立医院>乡镇卫生所,构成四级医疗网络。省立医院不仅是诊疗中心,更是医学教育基地。

 

协和医院1932年的调查显示,82%的省立医院设有护士学校。据《中华医学杂志》1948年的统计,到了1947年,全国23个省中有17个建立了省立医院,省立医院承担着全省1/3的住院医疗服务。

 

人民的名义:

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改名运动

 

1950年春天,江苏省立扬州医院的门楼上,换上了“苏北人民医院”的新名字,改名运动自此拉开序幕。

 

1951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要求“各级医疗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原省立医院中,68%被改组为“人民医院”,24%转为医学院附属医院,仅8%保留原名称。到了1980年,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陆仅存5家省立医院。

 

这种变革具有双重动因:

 

一是意识形态重塑:强调“人民卫生为人民”,195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命名要体现服务性质,“人民医院”取代带有旧政权色彩的“省立”称谓。

 

二是管理体制调整:建立“条块结合”的医疗体系。省级卫生厅主要承担政策制定,具体运营权下放至市县级。例如江苏省立医院1957年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政隶属关系由省政府转为省卫生厅与医学院共管。

 

“更名运动”背后是医疗体系的重构:医院从省级垂直管理改为属地化管理,“人民医院”强调服务属性而非行政级别。或许改名让老百姓觉得“这是咱自己的医院”,1965年的数据显示,更名后的医院门诊量平均增长47%,

 

值得关注的是保留“省立”称谓的个案:山东省立医院因承担战备医疗任务,1953年被军委总后勤部指定为“华东军区后方医院”,特殊职能使其在命名调整中获得“豁免”;福建省立医院因对台工作需要,1955年被国务院批准保留原有名称,成为两岸医疗交流的窗口。

 

幸存者密码:

三家医院的“头铁”之路

 

在合肥市庐江路9号,安徽省立医院的门诊大楼与隔壁的“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享一个院落。这种地理亲密性或许解释了它保留“省立”名称的底气——作为省卫健委直属医院,行政隶属关系从未改变。

 

三家“省立”幸存者呈现共同特质:一是建院早(均早于1900年);二是战时特殊地位(山东省立医院曾为华东军区总医院);三是持续承担省级公卫职能(福建省立医院至今负责省干部保健)。

 

地方志记载,山东省曾在1987年酝酿更名,但遭到89岁首任华人院长张孝骞等联名抗议:“齐鲁医学文脉不可断”,最终省委特批保留原名。

 

当然,三家医院坚持“头铁”不改名的背后,也牵涉医疗市场化进程中的“品牌博弈”。

 

改革开放后,医疗机构的命名开始呈现市场化特征。1989年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催生了“三级甲等”评级体系,省级医疗机构进入品牌竞争时代。此时保留“省立医院”名称的机构更能展现出独特优势:

 

据悉,山东省立医院2003年曾就命名一事做过调查,76%的就诊者认为“省立”代表更高医疗水平,这种认知溢价使其门诊量年均增长15%,远超同期省级人民医院9%的增速。

 

而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1996年福建省立医院首创“省属市管”模式,虽隶属省卫健委,但由福州市政府提供运营补贴,这种特殊体制使其避免被纳入“人民医院”体系。

 

与此同时,其他省份命名还出现过“回调”的现象:广东省人民医院2001年曾申请更名“广东省立医院”,但因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冲突未获批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00年恢复历史名称,但限于专科医院性质,未形成示范效应。

 

名称经济学:

医院冠名背后的“权力游戏”

 

2019年郑州大学附属医院挂牌仪式上,“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铭牌旁新增“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字样。这种看似冗余的双重命名,实则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对医院话语权的博弈。

 

在一些省份,省级医疗体系逐步由医学院主导,省立医院的概念就被弱化了。例如,江苏省的顶级医院几乎都是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附属医院,省立医院这个概念在这里就显得“可有可无”。

 

目前现存的152家省级三甲医院名称:54%使用“人民”前缀;32%采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9%保留地域特征(如华西、湘雅);5%使用其他名称。

 

命名权背后是资源分配逻辑。卫健委直属医院倾向“人民”品牌,高校附属医院突出教学属性,而像“省立”这样的历史品牌,正在成为医疗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在此背景下,现存三家省立医院完成了角色重构。

 

功能定位升级: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整体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转型为“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但保留“省立医院”第二名称,形成“大学附属+省立”的双品牌架构。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福建省立医院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其编制床位扩大至3500张,年手术量突破12万台,规模已达常规省级人民医院的1.8倍。

 

IMG_256

图/福建省立医院官网

 

国家卫健委2020年数据显示,三家省立医院的科研指标显著领先:平均每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是省级人民医院的2.3倍,发明专利持有量是3.1倍,这种差异强化了其名称的特殊性。

 

当前,医院命名的规范已形成明晰框架。2018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新设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使用“省立”等行政区划限定词,存量机构名称则尊重历史沿革。这种制度设计既维护了医疗机构的品牌传承,又确保了命名体系的规范化。

 

合肥庐江路上,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大楼玻璃幕墙上,新旧名称并列呈现。这种命名奇观恰似中国医疗改革的缩影:既要拥抱现代医学体系,又要守护历史传承。


三家省立医院的存续,既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与品牌价值博弈的结果。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些跨越世纪的医疗品牌,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医改的现代叙事。

 

所以,下次你去医院看病,看到“省立医院”这几个字,别忘了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编者按:本文选题由田栋梁策划,内容由DeepSeek与ChatGPT共同生成,发布前经过综合编辑和事实核查。

 

头图来源山东省立医院官网

 

来源: 医学界智库
责编:王晓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文转载自医学界智库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 手把手教你使用感冒中成药

    庄娟娟  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 每天6招,在家轻松搞定过敏性鼻炎!

    庄娟娟  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