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存脐带血=给孩子上保险? 这背后,隐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阅读数 1.9万 点赞数 0

banner.gif

 

 

“存脐带血,相当于给孩子上了生命保险”

“脐带血可以治疗80多种疾病,包括白血病”

“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这是每个家庭都应该为孩子做出的选择”

 

网上关于脐带血的传闻有很多......存脐带血这个举动也成了不少父母未来健康投资的“标配”。 

 

然而,高昂的储存费用、有限的使用概率,也让不少人质疑:存脐带血,究竟是“生命备份”,还是交了“智商税”?

 

真相究竟如何呢?

 

 

 

 

 

脐带血,就是在宝宝刚出生的那一刻,剪掉脐带后,尚留存在脐带和胎盘里的血液。

 

 

根据胎盘大小和脐带结扎时间的不同,脐带血量也有不同,一般是在50-80ml左右。

 

同样是血液,为何就这点脐带血就被带上了“神奇”的色彩?

 

这主要涉及到一个重要角色:造血干细胞

 

这种干细胞确实厉害,能够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细胞,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重建人体的造血和免疫系统,因此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其实造血干细胞不止存在脐带血里,骨髓也是我们常听到的主要来源。

 

但相比骨髓干细胞治疗,脐带血更有优势:

 

更加便利:无需单独手术,直接从宝宝脐带里获得,不用找人捐献移植

 

成功率高:脐带血对配型的要求低,移植后排异反应发生率低并且程度轻,因此脐带血配型成功的概率高于骨髓配型

 

这也就是这点脐带血如此珍贵的原因。

 

看到这里,存脐带血看来起来确实是一项不错的健康投资,留存着将来还能救一命。

 

且!慢!现实并非那么美好。

 

 

 

 

 

脐带血有其价值,但并非“万能灵药”。

 

还有这些信息你得了解:

 

 

美国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专门发布过《脐带血使用指南》,指出——

 

在宝宝出生后20年内需要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极低,仅为 0.0005%-0.04%。

 

 

这数据表明,大多数家庭自己储存的脐带血最终并未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也就是花了钱,但基本上用不上。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脐带血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

 

比如——

 

 

如果孩子得的是其他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那存脐带血就派不上用场了。

 

 

如果孩子得的是遗传性疾病,那么自己脐带血的干细胞本身也存在致病基因,当然不能用来救自己了。

 

 

另外,保存脐带血要求孕妇恶性肿瘤及各种遗传性疾病,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妊娠期内严重合并症,家庭遗传性疾病史。

 

 

自存脐带血也不是一无是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非独生家庭来说——

 

宝宝脐带血和兄弟姐妹的配型成功概率有25%,父母的配型成功率有50%-100%。

 

比如新生儿有兄弟姐妹或者新生儿的父母一方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干细胞移植,基因检测表明婴儿和患病父母配型一致,这种情况才有必要保存新生儿的脐带血。

 

 

 

 

 

目前我国脐带血库分为两种:

 

一个是私人血库、一个是公共血库,因此除了存,还有捐。

 

 

一般费用大概是2万元左右,存储期限一般是18年,18年后看情况续费,使用时也需要额外付费。

 

这对普通家庭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这种情况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另外,脐带血是有保质期的。

 

在现实中能有效保存多久,受许多因素影响,比如储存设备、环境因素、冷冻和解冻技术等。

 

因此在考虑私人储存脐带血时,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能看到私人商家宣传,但无法明确实际中的储存情况。

 

 

目前国内有七家公共脐血库,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和四川。

 

捐完后如果别人需要,一旦配型成功就能拯救别人的生命。

 

最主要是捐献脐带血的孩子,以后一旦生病了需要造血干细胞,就可以凭借捐献凭证优先配型,可以免首次筛查费,如果直系亲属需要使用,可以打折。

 

但公共脐血库接受捐献也是有门槛的,并不是百分百会成功。

 

血量少或者有用的干细胞数量少等,都可能造成捐献不成功。

 

 

总而言之,脐带血有其价值,但并非“万能灵药”。

 

存脐带血与其说是“智商税”,不如说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选择”。

 

存与不存,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了它的真相,并做出了最适合自己家庭的选择。 

 

别让焦虑和盲从,蒙蔽了你的双眼!多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看看是否真的有必要储存。

 

点击下图,咨询医生建议

心理科_卡片01.png

 

最后想说,捐献也是一种选择,还能帮助更多的人。

 

审稿专家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ips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就医冷知识,欢迎在评论区提问!

 

▼▼▼

1242_310.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07.png

挂号指南_09.jp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3.png

推荐服务和审稿专家_14.png

 

-End-

 

「有用就点赞哦


本文由16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