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打开
健康160二维码

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阿里、腾讯、京东健康都在做的AI心理咨询师,是医疗大模型最好的场景吗?

阅读数 8841 点赞数 0

 

 

文 / 一闻

 

 

今年2月,互联网心理健康的头部平台好心情宣布完成了数亿元的D轮融资,并透露此次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AI心理陪伴机器人和AI诊断技术的研发创新。

 

好心情背后的重要投资方之一是字节跳动。2021年,字节就曾以领投方的身份参与了好心情的2亿元C轮融资,创下了当时国内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的单笔融资纪录。从资本联结的角度来说,通过好心情的业务扩张,字节的半只脚也已经踏进了AI+心理健康的赛道。

 

在此之前,这条赛道并不乏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阿里巴巴旗下的达摩院在2021年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打造精神疾病AI诊疗决策支持系统,阿里云则在2023年发布了主打情感陪伴的行业模型通义星尘;京东健康在2024年推出“聊愈小宇宙”,定位为AI心理陪伴师;腾讯在2023年获得了一项关于AI心理咨询的专利授权,合作方是中科院心理所;百度则在2023年和2024年先后投资了两家国内AI心理健康领域的初创企业——西湖心辰和镜象科技。

 

从时间上来看,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入局时间大致都在AI技术迎来爆发之后。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是,医疗是大模型应用皇冠上的明珠,而心理咨询是医疗领域中最适配大模型特点的场景——它们都高度依赖语言和对话来解决问题。

 

但作为大模型赋能医疗的核心战场,在经过两年多的磨合、探索和试错后,AI+心理健康并没有如同外界预期那般,成为大模型重塑医疗的样版工程。相反,它似乎进入了某种瓶颈,泛心理领域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严肃医疗则面临技术和伦理的双重制约。

 

这个几乎被所有大厂看好的细分赛道,最终会走向何方?

 

 

 
 
 
大厂竞逐,模式各异
 
 

不久前的世界睡眠日,负责阿里巴巴自研大模型的通义实验室发布了一条7分钟的品牌视频,视频的主角是通义星尘。

 

通义星尘是阿里云在2023年云栖大会上发布的8个行业垂类模型之一,它的特点是能够创造拟人化的角色,理解和回应用户的情感需求。今年1月,阿里巴巴将通义星尘大模型接入淘宝绿网计划,为那些搜索与轻生相关内容的用户提供免费且不限次数的陪伴对话。

 

通义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做出高质量的心理陪伴对话机器人,他们和华东师范大学的专业团队合作,基于CBT认知行为疗法搭建对话框架,并招聘了100多人的团队做数据标准,对模型进行优化。上线以来,通义星尘已经服务对话了10多万平台用户。

 

借助通用大模型底座,灌注专业的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和真实对话案例,训练出一个以“陪聊+正向引导”为主要功能的机器人,是当下AI+心理健康赛道最常见的产品思路。支撑这种产品思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需求端看,现代社会的压力下,有些人被焦虑、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困扰。另一方面,AI陪聊似乎确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缓解这些问题。

 

比如,韩国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他们招募了176名参与者,要求他们每周至少和某款AI语音聊天软件进行3次互动。4周后的结果显示,这些参与者的孤独感评分平均降低了15%,社交焦虑得分平均降低了18%。

 

“现阶段AI陪聊机器人能够帮助的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群,这些人说白了,并不是有心理疾病,最多只能算是亚健康状态。”一位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业内人士告诉《健闻咨询》,在他们看来,寻求心理咨询的用户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一边是情绪障碍,靠聊天、音乐等方式确能缓解,另一边则是精神疾病,归属于严肃医疗,需要专业的治疗和干预手段,“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陪聊机器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做AI应用的公司也不敢碰。”

 

在目前的市场格局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把触角延伸到了严肃医疗领域,京东健康是其中之一。

 

心理健康一直是京东健康比较重视的专科方向之一。2020年,京东健康在互联网医院的框架下成立了精神心理中心。后来,京东健康又引入了心理咨询服务,并在2023年将精神心理中心升级为心理服务中心,背后链接了6000多位精神科医生和1000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

 

这些资源是京东健康“聊愈小宇宙”项目得以在内部立项的重要前提,也为京东健康进入严肃的AI心理咨询领域提供了可能。京东健康探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慧告诉《健闻咨询》,”聊愈小宇宙“是以京东健康自研的“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为技术底座,其核心功能定位有两个,一是对于轻度情绪问题的用户,AI独立完成陪伴陪聊;而一旦系统在聊天过程中监测到用户有中重度心理问题时,就会向他推荐平台上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

 

“当识别到有风险的用户时,AI承担的是一些轻量化的服务,比如数据收集、初步干预以及个性化推荐,核心的诊断和治疗还是要交给真人来解决。”刘慧表示,这也是京东健康布局AI+心理健康时的核心理念,她称之为“人机协同”。

 

和京东健康在业务上较为接近的另一家公司是镜象科技。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初创公司,在去年获得了百度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其自主研发的成人心理健康筛选解决方案在2022年获批了国内的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

 

一个具体的筛查场景是,用户通过移动设备登录平台后,数字人会主动与其进行视频交谈,谈话结束后,AI自动分析数据并实时给出结论。当用户首次被监测到有严重的心理危机,并且短时无法缓解时,AI会停止服务,将用户转接到更专业的机构或人员手中。

 

据了解,镜象科技已经和百度在ToB的解决方案上完成了整合,双方正在合作推广心理健康AI服务,探索C端的商业模式。

 

 

 

离商业化还有多远
 
 

不管是泛心理领域的陪聊机器人,还是接轨临床的应用,当下的AI+心理健康产品都很难有独立的商业价值可言。

 

从陪聊机器人来看,虽然潜在用户的数量庞大,但复用率低,没有规模效应,撑不起C端付费的商业模式。而在临床应用层面,除了伦理和政策法规的要求,AI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也和持证的专业医师相去甚远,这种差距在短期内很难用技术手段来弥补。

 

“心理咨询靠的不仅是语言交流,还有对来访者表情、语调变化的洞察。”刘慧表示,相比于其它临床科室的AI辅助诊疗有更具体的临床路径可供参考,心理咨询更倚重于医生的个人经验和技巧,“它需要咨询师在与来访者的交流中,有那种一击中的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这个能力仅靠文本数据喂养很难实现。”

 

基于这一共识,人机协同或许是当下AI应用能够在心理健康领域构建商业模式的起点。

 

以京东健康为例,聊愈小宇宙本身是免费的,但它既可以向入驻于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的实体机构引流,也可以链接到京东健康最成熟、毛利最高的药品销售业务。据了解,截至目前,京东健康聊愈小宇宙的用户数已经达到百万级,平均对话时长在10分钟以上,由AI陪聊转至线上服务的比例大概在百分之一。

 

相比于京东健康的To C模式,镜象科技的生意主要聚焦在B端和G端。作为一家能够提供完整闭环服务的AI心理诊疗公司,截至2024年底,镜象科技已经为深圳大学等全国200多家学校提供了筛查服务。据镜象科技CEO黄立透露,他们通常以年费形式和学校结算,单个学校的费用在数万元不等。

 

ToD的医生助手模式,也是目前来看相对容易落地的一种模式。一位从事医疗战略咨询的资深人士告诉《健闻咨询》,去年以来,他陆续参与过几个AI心理的创业项目,最后能够做成的不多,其中有一个是由某医院精神科主任发起的AI患者管理项目,“他们认为对于心理病人,一要解决信任问题,二是必须24小时stand by(提供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把门诊患者通过AI管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但不管是面向哪一端,现阶段的技术能力决定了AI在心理领域的应用依然只是一个效率工具,并没有太大突破。那么,在最贴合大模型对话特性的领域,AI+心理健康有没有可能在某个环节实现替代真人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18年,时任美国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李飞飞就曾利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表情和语言诊断一个人是否患了抑郁症,准确率大概80%。刘慧表示,在大模型的技术加持下,京东健康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最新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情绪问题的筛查准确率可以达到85%以上,“未来,我们会把这项技术整合到现有的产品里。”

 

未来有多远,或许谁都没有答案。但能确定的一点是,大模型技术的频繁迭代正在不断压缩AI应用的研发成本,尤其是对于手握通用大模型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静待花开。

 


本文转载自健闻咨询
本文章相关疾病
快来点个赞

相关阅读

留言

小六在期待你的留言哦~
健康160网-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