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在这个人均“emo”的时代,情绪低落成了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
而当抑郁真的来临时,那些真正需要拥抱的人,却把自己缩进厚厚的壳里藏起来。他们按时上班、礼貌微笑,在深夜崩溃后,第二天起来,依然假装自己很好。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我想撕开这层温柔的假象,聊聊那个被玩梗消解、被羞耻包裹,却真实吞噬着9500万人的疾病:抑郁。
抑郁、焦虑不安?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01
没有抑郁的人在装抑郁
真正抑郁的人在装没事
不知从何时起,“我emo了”、“我抑郁了”成为各大平台上的常见台词,有的人甚至还玩起了梗。
看文案以为是有人想不开,仔细一看配图去,却是“碳火烤肉”的照片。
小图看似是触目惊心的抗抑郁药物,点击大图却是一板奶片或健胃消食片。
明星、网红们用“抑郁症”作为吸引流量的标签;甚至有人将抑郁情绪当作时尚配饰,轻描淡写地挂在嘴边。
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我们不被允许表达。
小时候哭了,大人会说:“没用的人才会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长大了压力大到崩溃,朋友会说:“这点事都承受不住,太脆弱了”;
甚至你抑郁了,家人会说:“你就是想太多了,矫情”。
于是,我们习惯了压抑难过,假装坚强。我们习惯了压抑悲伤,假装微笑。
好不容易遇到互联网这个窗口想要寻求一些慰藉,结果抑郁症这三个字却被一些人用来博眼球。
在这种戏谑下,真正抑郁的人,藏起自己的伤痛和脆弱,人前假装没事,人后却在抑郁的深渊独自挣扎。
02
不用和任何人说对不起
你只是生病了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非常善良,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为自己的疾病感到愧疚。
“对不起,我又让你担心了。”
“我很内疚,因为我的状态影响了工作。”
“抱歉,我可能参加不了聚会了,我真的提不起精神。”
他们习惯说对不起,可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错。因为抑郁症不是所谓的情绪问题,它是一种会引发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的疾病。
遗传因素、激素、个人成长经历、外界刺激等等,都有可能引发抑郁症。
抑郁的8个症状你有过吗?
情绪低落
对周围一切事物失去兴趣
内疚,没有价值感
什么都没做却觉得疲惫,没有力量
睡眠紊乱,出现失眠、早醒或嗜睡
食欲激增或丧失,体重变化明显
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有自杀的想法或者行为
如果家人、朋友无法理解,甚至一味施压的话,抑郁症患者很可能会选择轻生。
抑郁症所带来的那些反应,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大脑出现了真实的生理损伤。
《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已经高达9500万。大概平均每1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症。
在中国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约40%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
03
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
求救是勇敢而非软弱
即使抑郁症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它依然没有受到一个“疾病”或者一种“精神障碍”应有的对待。
旁人因为缺乏了解,只觉得是无病呻吟。而抑郁的人在这种得了病却不被理解和接纳的环境下,独自在没人看到的角落硬扛。
这不仅可能使他们错过最佳治疗的时机,也容易让抑郁症的负面影响更加严重。
抑郁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性格缺陷。它是一种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真实且需要专业干预。
你或许害怕被贴上标签,或许担心药物副作用……亲爱的,这些恐惧和自责,恰恰是疾病试图阻止你求救的谎言。
每一种痛苦都值得被认真对待,每一个你都值得被治愈。就医不是终点,而是你重新拿回生活主导权的开始。
你不需要带着这么重的负担独自前行。也许这一步很难,但你不必一次做到完美。可以先从预约心理测试、做一次心理咨询开始。允许自己借助专业的力量,就像允许一棵树借助阳光雨露生长。
记住,寻求帮助不是放弃自己,而是拒绝放弃自己。你不是任何人的负担,而是值得被完整治愈的生命。
点击图片,预约医生
↓↓↓
如果你留意到身边的人出现情绪不稳定、持续性的心情低落,或者他们与你聊起自己的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很痛苦,你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的话......
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用更友好、耐心的方式跟他们交流、互动,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并在他们有需要时,建议他们寻求医生的帮助。
当家人、朋友被抑郁的阴云笼罩时,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那个递伞的人。
不追问"你为什么不开心",而是说"我在这里陪你";
不催促"快点好起来",而是说"慢慢来,我等你"。
不轻描淡写说“想开点就好”,而是说“这一定很难受,我都听着”。
对于那些每天都在与抑郁作斗争的人们,我们希望你知道:你的努力被看见了,你的痛苦被认可了,你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价值。
撑不住了也没有关系,但请给自己和他人一个机会——寻求帮助,接受治疗,让自己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值得停留的时刻。
希望每一个被困在黑暗中的灵魂,都能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和光芒。
Tips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最近深受某种疾病困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End-
「有用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