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中国人,总说“民以食为天”。
今年315晚会,食品安全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领域。
热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好多大企业都翻了车。
号称是「老坛工艺 足时发酵」,和统一、康师傅合作的老坛酸菜。
它真实的制作过程,估计看完你再也不想吃了——
地里刨个坑,带着发黄枯萎叶子的菜不清洗、不处理,直接全部倒进去。
加水加盐,盖上薄膜,腌制三个月。
图源:央视财经 下同
工人们穿拖鞋或者光着脚,把酸菜装进袋子里,打包送到工厂。
汗臭、脚臭和酸菜混合在一起,味道确实酸爽。
能看到,工人抽完的烟头被直接扔在了酸菜里。
有人可能会问,酸菜到工厂后,总得好好消毒了吧?
NO。
酸菜被随意堆在地上,在淘了无数遍酸菜的水里,简单过一遍。
然后不经任何处理,直接切割、装袋、加防腐剂,被送往我们的餐桌。
整个过程荒诞到,连任何检疫过程都没有。
而商家自己的腌制的「老坛酸菜」,都被出口了。
因为国内处罚没有国外严格,就拿收购回来的土坑酸菜随便糊弄。
我真的大开眼界。说好的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呢?
然而,老坛酸菜不过是今年315的一道开胃小菜。
食品安全就在我们身边
因为疫情反复,很多人都提前囤了不少方便食品。
除了「老坛酸菜」面,搭配泡面的双汇,在3·15也被曝光了。
南昌双汇生产车间乱象,简直让我原地减肥⬇️
图源:新浪财经 下同
掉在地上的猪排,直接捡起来就装袋入库。
工作服也发黑、发臭,更别提鞋子了。
浑水里洗过的脏毛巾,下一秒就开始擦香肠。
此外还存在外包合同、逃避劳动法、健康证不规范等情况……
除了卫生问题,还有以次充好。
全国闻名的名特产「禹州红薯粉条」,其实是用廉价木薯粉做的。
二者的价格能差出去一倍多。
制造机器上的污渍随处可见,卫生环境不容乐观。
别以为只有工厂这样。
哪怕是我们经常光顾、店面看起来干净整洁的711。
它也被曝光存在超期食品继续售卖、盛食材放在垃圾桶上、一次性杯盖旁边是蟑螂贴等情况。
图源:生活这一刻
即便是给学校的营养餐,也难逃“食品安全”的魔爪。
能想象吗?这样一份有菜有肉有鸡蛋、色香味俱全的盒饭。
其实制作环境像「厕所」「粪坑」,恶心到让人「快吐出来了」……
图源:卓弟历险记 下同
地上随处可见各种食物残渣,被踩得到处都是,黏腻的地板稍不注意就会被滑倒;
食物被随便堆放在筐里,而这些筐直接被堆在地上,甚至被推来推去;
没有人查验健康证以及健康情况,哪怕兼职人员也会直接接触装餐的饭盒……
网曝的被送餐的学校名单中甚至还有聋人学校。
孩子们用完餐的餐盘清洗环节更差,基本就是放在浑浊、黄污的水中涮一下。
即便是在监控最严的学校营养餐环节,也会出这样的事。
所以,更别提日常生活里,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了。
豆瓣「后厨机密」小组中,更是能看到不少人曝光生活中的食品卫生情况——
粥不是现熬的,而是用一勺冷冻的粘稠材料+热水勾兑的;
路边摊的小车随意停在露天环境里,调料盘、隔夜菜都直接暴露在户外;
食堂里经常吃的窗口,卖的菜都不是现炒的,而是料理包……
食品安全问题,堂而皇之潜伏在我们身边。
在这件事上,“没有人是观众,大家都是当事人”。
躲不开的「脏」外卖
但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忙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把食物交给别人来制作。
真相就是,外卖越来越贵,我们吃的却越来越糟糕。
在外卖行业存在的食物安全问题,更是重灾区。
选店、点餐、下单、等待送达,整个点外卖过程通常不超过2分钟。
经手不断想要跑赢时间和系统的外卖小哥,我们很快就收到了这样的餐品。
不断挤压的时间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秘密,那就是食品料理包↓
我们以为的菜和米饭,根本就不是现做出来的,而是被批量加工好的。
残忍的真相就是:你吃的饭,可能去年就做好了。而你点的外卖商家,老板可能连饭都不会做。
而这样的料理包,在某软件上搜索发现,成本低到每包不到3元。
其实料理包,在餐饮行业早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
中央厨房集体操作,一来降低时间成本,二来方便又快捷。
或许这两组数据更加触目惊心:
“全国70%的外卖来自料理包,5块钱料理包打败1000万中国厨师。”
相比商家用过期食材糊弄,很多人也发出了感叹:“料理包至少卫生。”
但实际上,部分使用料理包的商家,制作环境也是不忍直视。
为了将开店成本降到最低,他们基本在所有方面都做到了「极简」。
打包人员没有健康证、配菜旁边就是垃圾桶、地上随意撒着汤汁、剪料理包的剪刀上全是生锈的油污……
图源:b站 下同
而部分商家虽然不用料理包,但出现了在油污中洗锅,食材早已经过期很久,以及到处乱爬的蟑螂、老鼠……
有外卖小哥,直接劝大家少点外卖:
“我亲眼看见,老板打包时,掉在地上的食物直接放进了打包盒。”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外卖曾经经历过什么。
餐饮行业不断内卷,外卖变得越来越贵,最终让渡的却是我们吃到安全食品的权利。
国家正在行动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心头一紧:
“那我们该怎么办?之后完全不吃外卖也不现实啊?”
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些人一直在行动,他们就是全国各地的市场监管机构。
为了让大家安心点外卖,他们直接把选择权交给了网友们——“你点我查”。
也就是说,只要网友对哪家外卖、门店存疑,就留言给他们,马上调查过程和结果就能看到了。
只要网友留言,主持人督哥就立刻行动去查。
他们会去突击检查商家,从营业执照、健康证等基本流程,再到探入后厨。
有的商家,确实漏洞很多。发霉的豆豉、没加盖的食物被苍蝇叮来叮去,冰箱两边长满了霉斑。
有时候,他们也会随机抽查。
拿出外卖软件,随便搜索附近几家受欢迎的外卖,找到地址上门查看。
月销7千、附近排名第一的店,灶台污浊不堪,到处都是油污。
洗菜池肮脏不堪,食材用盆和桶,堆放在水池附近。
冰箱根本没有打开制冷,里面的食材早已腐坏,肉类消冻后的血水流的到处都是……
有人可能会说,外卖就是这样,经不起被查。
所以,把这些肮脏的后厨拍下来,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当然能。
如果发现这样的商家,他们会即刻督促店家,对临期、腐坏的食物马上进行清理,进行整改。
而曝光后,消费者自然会避开这些商家,他们自然无法生存。
来看看经过整改的店家——
原本食材分类一塌糊涂,但现在标签、分类整整齐齐,全部被归类在储藏盒里。
专门给食物留出了足够的操作台,不会堆放在一起。
更是单独做出了带推拉纱窗的空间,防止蚊虫。
他们不光查食品店,还查美甲店等,照顾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现在,成都市场监管局的短视频已经有近2亿次播放。
显然,相比曝光肮脏的外卖制作过程,他们更重视如何让商家改进、优化、规范,让大家吃得更安心。
在他们眼中,流量不再为王,安全才是保障。
不只是成都,全国各地的市场监察机构都在行动。随便一搜,各式“你点我查”层出不穷。
向下滑动 查看更多
而这些高播放和流量的背后,是他们想要守护食品安全的初心。
整个执法过程,不见高高在上的强制、严厉,更多是沟通、交流,让商家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
一家家汇聚起来,就是一整个行业。如果行业都规范了,那自然大家可以安心点外卖了。
尤其是当他们有时候,遇到的销量很高的外卖商家,不仅证照齐全。
还能在一次性在雇了不下于20个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保证店内整体卫生情况很好。
看到这样的视频,我们对于外卖的信心确实增强了不少。
而这些优秀的外卖商家,曝光后自然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自然也会吸引同行规范自己的行为。
如今,让现代都市人彻底告别外卖,几乎不可能。
但食品安全问题,正在随着我们饮食消费习惯的变化,开始不断改变。
从过去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发展到现在开头的学校营养餐事件、脏外卖料理包事件。
问题看似不同,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始终不变。
这些脏外卖、亏心商家,该被曝光、该被处罚。因为他们不拿别人的生命安全当回事,这是底线。
但也不能因为有「脏」外卖,就一棍子打死所有外卖商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规范的商家,就让他了解、学着规范。
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不要带着知识的优越感,不要带着偏见——
“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
而我在那些规则的守护者,那些去查外卖商家、让他们整改的视频中,忽然看到了当年《谭谈交通》的影子。
谭警官站在成都街头,对违反交规的老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深切了解到他们的难处,然后帮助他们进行改正。
“哪怕只有一个驾驶员,因为看了节目安全了,我觉得这就对了。即便流量不高了,我们也要死撑下去。”
图源:《谭谈交通》
是啊,我们要和食品安全死磕到底。
不能因为一两次脏外卖的曝光,就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
尽量点正规的商家外卖,也可以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享受动手做饭的乐趣。
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不能只在3·15这一天被关注。
更不能只在每次有脏外卖被曝光的时候,才被关注。
应该看到那些,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治理脏外卖、守护我们健康的人。
他们不是为了让大家从此对外卖望而却步,而是守护我们能够安全健康吃外卖。
事要一件件做,店要一间间查。哪怕有一个商家因此做出改变,也是值得的不是吗?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让我们向这些守护者致敬,你们辛苦了!
点个赞,愿我们安心吃外卖的那天,可以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