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用「进入寒冬」来形容整个医药行业,或者会招至很多人的不解。但现实的问题是,这个行业的确已经开始显示出了一些疲态。
截至目前,约有近600家A股及H股(香港上市)医药公司已完成了2022年中报披露,尽管总收入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净利润则出现了小幅下滑。
如果剔除掉几家业绩增幅很高的公司,那么情况或许会更糟糕。
行业「老大哥」恒瑞医药,还在转型阵痛期中,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创新药「新贵」还在为了盈利而苦恼,混「药圈」真的不容易。
2022年上半年,20家医药外包(CXO)公司与32家体外诊断(IVD)公司,几乎成了医药行业「遮羞布」。其中,仅九安医疗一家公司的收入及净利润就分别增长了40倍、277倍。
不过,疫情总有过去的一天。要知道,九安医疗在2019年还仅仅是一家净利润约为6645万元的公司。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的模式无法复制。
医药行业进入寒冬?
据东吴证券统计,A股上市的413家医药上市公司收入总额同比增长8.52%,但净利润则同比下降4.68%。
受疫情影响,整个医药行业在经济困难时期也未能幸免。
而通过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医药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万亿元,同比下降1.8%,实现利润总额2473.6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30.7%。
具体来看,化学制剂、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制品(疫苗、血制品、其它生物制品)等子行业净利润下滑趋势较为明显,其中生物制品行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降幅为40.71%。
不过,创新药产业链及体外诊断(IVD)则成为了上半年为数不多能大幅跑赢整体的行业。
20家医药外包(CXO)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70.94%,净利润同比增84.45%。其中增长最快的博腾股份、凯莱英与辉瑞Paxlovid新冠药物的订单兑现有关。
东吴证券指出,在环保趋严、医药生产制造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全球专利悬崖、集采、医保谈判、鼓励创新药研发等大背景下,医药外包企业明显获益。短期看,医药外包上市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保障短期业绩持续释放。
医药外包企业虽然受益于新冠药物的订单兑现,但整体上仍然离不开创新药企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不过,体外诊断行业的增长就与新冠疫情密不可分了。
2022年上半年,32家体外诊断公司收入及净利润均同比增长超过50%。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上半年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体外诊断行业二季度已经相比于一季度出现了一定下滑。
对此,东吴证券认为,尽管二季度国内疫情反复,有关新冠检测产品需求上升,但海外需求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快速下降。此外,国内新冠检测试剂集采后,相关企业收入、利润也有所下降。在疫情需求逐渐褪去后,体外诊断行业将回归正常水平。
押注研发
医药外包行业的高速增长,是整个医药行业发展方向的缩影。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研发费用总计超过481亿元,同比增18.82%。
从2015年开始,A股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研发费用,已经从156亿,增长到2021年的670亿元,仅2022年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2021年的70%。
另据米内网统计,在研发投入前10的公司中,百济神州以50.16亿元居首,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上半年收入的总和。此外,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三家公司研发投入也均超过20亿元。
在医药行业所有细分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研发费用接近200亿元,无疑是研发投入的「大户」。而从上述研发TOP10药企的名单中可以发现,创新药企业又是绝对的主力。
东吴证券指出,随着国内创新研发进程的不断推进,化学制剂板块仍将不断分化,创新药研发企业仍将成为化学制剂板块业绩增长的核心催化剂。
必须转型
从强制执行GMP认证,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带量采购,中国的医药行业经历过无数「生死劫」。
自2018年开始,国家医保局成立和首批仿制药带量采购,至今已经完成了7轮带量采购,共计覆盖药品将近300个,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和生物药年采购金额的35%。
带量采购的最终结果是仿制药价格降幅超过50%。虽然已经历过7轮的洗礼,但药企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据恒瑞医药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02.28亿元,同比降23.08%;净利润为21.19亿元,同比降20.55%;经营现金流净额为8.45亿元,同比降43.57%。
作为国内老牌的龙头药企,恒瑞医药单季度净利润已经连续5个季度出现下滑。
对此,恒瑞医药给出了几点说明:
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202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仅2.5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17.6亿元,同比下滑88%;
2022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谈判创新药平均降价33%,受疫情影响进院和销售环比下降;
受疫情诊疗量下降影响,来自麻醉和造影的收入分别下滑33%、28%。
虽处在行业阵疼期,但转型却势在必行。而转型最有效的方法似乎也只能是拿钱「砸」研发。
在恒瑞医药的半年报中,还同时发布了新的员工激励计划。公司将拿出1200万股股票(按9月9日收盘价计算,市值超过4亿元),激励1158人全身心投入研发。
该计划共有创新药销售收入、新分子实体IND获批数量、创新药申报并获受理的数量等三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且达到相应比例,上述员工即可拿到相应的股票奖励。
恒瑞医药用这样一份员工激励计划,展示出了转型决心。
华创证券指出,曾经国内领先的药企普遍是凭借首仿专科药起家,随着带量采购进行,仿制药大品种陆续崩塌,市场也逐步抛弃了仿制药板块,选择了政策免疫的方向。
体外诊断暴利仍在
与创新药行业的纠结相比,体外诊断行业日子就显得「很轻松」。
2022年上半年,32家体外诊断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平均增长均超过50%。
具体来看,达安基因净利润35.95亿元,同比增124.96%;迪安诊断营收超过100亿,同比增长85.68%;金域医学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也都超过50%。
就在核酸价格跌至「地板价」后,体外诊断行业仍然可以碾压医药行业的其他子行业。
而作为体外诊断的另一个分支,九安医疗凭借抗原检测业务,甚至可以独自撑起整个医药行业的半壁江山。
据九安医疗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2.67亿元,同比增长近40倍;净利润152.44亿元,同比增长277倍。
按此计算,在2022年上半年的182天中,九安医疗平均每天要净赚8351万。
九安医疗躺在了印钞机上。
对此,公司方面的解释为,受美国疫情发展影响,公司iHealth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销售大幅增长,业绩也较2021年同期出现大幅上升。
纸面财富?
不过,尽管体外诊断行业外表仍然光鲜。但实际上,行业的隐忧却无处不在。
最直接的隐患来自于核酸企业应收账款的激增。
迪安诊断上半年应收账款高达106.73亿元,几乎等于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总和;而同时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5.71亿元,同比下降了579.17%。
达安基因、金域医学等头部公司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两公司上半年应收账款分别为41.50亿元、70.99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50%。
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下降,正是印证了体外诊断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的现实问题。
金域医学在半年报中就明确指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减速,财政资金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投入巨大,部分地区的核酸检测费用结算可能存在延期。
「疫情持续,进一步加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和诊所经营不善,可能带来坏账风险。」金域医学强调。
从整个应收账款的增长情况来看,体外诊断行业的高速增长仅仅是「纸面财富」,相关企业真金白银已经投入,但是如果出现大量的坏账,那么这种「繁荣」将会被瞬间击碎。
与核酸检测企业相比,九安医疗显然要更风光。
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68.8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5倍。从这样的数据来看,九安医疗走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路线,应收账款比例极低。
不过,即便如此,九安医疗的未来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其半年报来看,上半年整体的情况掩盖了其二季度收入及利润的「断崖式下跌」。在上半年232.67亿元的收入及152.44亿元的利润中,一季度就分别完成了93%和94%。
也就是说,九安医疗二季度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仅分别为15.30亿元和9.32亿元。虽然这样的成绩仍然算是「顶流」,但疲态已露,未来充满未知数。
有外媒报道称,美国政府计划将于9月初停止供应免费的新冠病毒检测盒。对此,九安医疗在互动平台称,美国疫情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停止免费发放试剂盒会带来商业上的变化。
九安医疗在财报中也提示了相关风险:「公司抗原家用自测试剂盒产品的需求情况与美国疫情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防疫政策直接相关。因此,未来疫情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该不确定性可能较大幅度的影响试剂盒产品的需求情况。」
林贵德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孟启明 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
健康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