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二维码或者扫码
关注公众号
农历七月初一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痛而不言是一种修养。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负,如此安好。
-- 早安!--
是药三分毒
总是长期吃药,会伤害身体吧?
可能因为这句话,好多人不敢吃药了,或者不按量吃药。
这句话并不是说药物有毒,而是说药物除了治病之外,有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医和药密不可分,二者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治疗效果。
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用药知识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积极的一面——治疗作用,避免和克服其不利的一面——不良反应。
自购非处方药品时需注意的事项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购买的药物,也称为OTC药。这些药物可以帮助人们对疾病进行简单的自我治疗,缓解许多不适症状,免去就医的种种麻烦和费用。
虽然非处方药安全性较高,但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有其他基础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或身体敏感者风险就会更高。
老年人、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体质较弱者耐药性较差,用药时须特别注意。
用药的安全性关键在于合理性。对于非处方药来说,用药是否合理主要在于患者对自身疾病判断的准确性。
明确诊断
购药前必须明确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根据病情购药。切不可简单因为周围人有相似病情、服用某种药物而购买和使用。
检查包装
OTC(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在药物包装盒上OTC标识的底色为红色,乙类为绿色。甲类非处方药只有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人员的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才能销售;乙类非处方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和旅店均可以销售。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发生不良反应率更低。因此,在进行日常自我治疗时,应首选乙类非处方药。
正规药品的包装上均应有“双期”避免购买无“双期”或过期药品。
观察药品质量
对片、丸剂要观察无变色、破碎、松软、受潮、发霉等现象;对口服制剂、针剂要观察无漂浮物、絮状物、异杂物等。
认真阅读说明书
特别注意禁忌范围、毒副作用、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药物在身体中停留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更容易引起副作用。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告知病史
就诊时应将病史和服药过程告诉医生,包括昏倒、脱水、虚弱、失眠、瞌睡、皮疹、过敏、腹泻、消化不良等情况,供医生开药时参考。
告知药物记录
把正在服用的药物记录下来,出示给医生,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停用某种药物或减少用量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请医生就新开的新开的药与其他药物如何协调服用给出意见。
避免盲目用药
有的老年人遇到身体不舒服时,动辄就想使用药物治疗,尤其易受周围人影响。
其实老年人的一些不适,完全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和生活调整进行解决。
切记,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尽量不用。实在需要时,应事先咨询专业人员。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用药种类多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尤其要尽量避免在同一时间内药物使用过多。
选择合适剂量和剂型
老年人肝肾机能减退,代谢能力下降,用药时剂量应较普通成人剂量减少。
一般来说,80岁以下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4/5,8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成人剂量的1/2。
老年人吞咽功能弱,应尽可能使用比片剂和胶囊服用方便的液体型。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是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在用药过程中,应留意观察,特别是在使用之前从未用过的药物时,一且出现异常状况时,应及时停药和就医。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注意剂型和剂量
小儿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吸收、代谢等都不同于成人,所以,用药应首选儿童剂型。
当没有儿童剂型时,一般药物可根据小儿体重或年龄用药。
根据体重计算:
目前多数药物已算出每干克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因此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用药量:小儿用药量(每日或每次)=体重(千克) x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药量。
根据年龄计算:
出生小于1个月,成人用药量的1/18~1/14;
1~6个月,成人用药量的1/14~1/7;
6个月~1岁,成人用药量的 1/7~1/5;
1~2岁,成人用药量的1/5~14;
2-4岁,成人用药量的1/4~1/3;
4-6岁,成人用药量的1/3~ 25;
6-9岁,成人用药量的2/5~1/2;
9~12岁,成人用药量的1/2-2/3
注意服法
小儿对药物多有抵触和排斥行为,一些家长为求服药顺利,往往用牛奶、果汁甚至可乐送服药品,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如牛奶和乳制品中的钙离子会与某些药物结合,严值影响药物吸收;
橙汁会影响肠道转运蛋白的工作,影响药物的吸收率;
可乐属酸性饮料,可导致药物吸收大大增加。
最好还是用白开水送服。
注意存放
将药品放在儿童取不到的地方,以免误食,引起中毒。
误服药物的紧急处理
儿童误服药物特别是某些成人使用的镇静药、降压药、心血管药、避孕药等时容易造成中毒。
中毒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无力等。
当发现儿童误服药物中毒后,应立即去医院抢救。
如情况紧急,去医院前可先采用催吐等方法清除毒物。
孕产妇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对孕产妇的影响随药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不用或少用药,以免药物影响胎儿发育,特别是在妊娠后的前三个月。
如必须用药,一定 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用药必须严格掌握剂量、持续时间,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尽量减少用药种类,尽可能使用结论肯定、有长期记录的药。
有受孕可能的妇女在用药时,需注意月经是否过期未至。
哺乳期用药时,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对婴儿产生影响。
慎用的中药有辛热类、利尿类、破气类、补益类等;
禁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类、峻下理气类、芳香走窜类、毒性猛烈类等。
因一些外用药能透过皮肤被吸收,也应慎用。如外用抗生素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皮质醇类药等。
几种常用药使用注意事项
镇静催眠药
● 确定失眠原因,慎重用药。
● 只在失眠的夜晚服用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
● 间断用药,最好不要每天服用。
● 安眠药对肌肉的松弛作用起效较快,服药后应立即上床睡觉。
● 老年人用药后最好有人陪伴,以防起夜时摔倒或出现呼吸骤停情况。
● 用药期间禁止饮酒,尽可能不使用其他中枢抑制剂,以免弓|起毒性反应。
● 及时评估疗效,以免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解热镇痛抗炎药
● 对于发热性疾病首先应明确诊断,不应滥用解热镇痛药,否则将扰乱热型,延误诊断和治疗。
● 用量不宜过大。年老体弱或体温在38.5C以上者,更应使用小剂量,以免因体温骤降而弓|起虚脱。
● 早期孕妇和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或禁用解热镇痛药。
● 对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商品名称有泰诺、百服宁、必理通、醋氨酚等)和阿司匹林作为常见的非处方解热镇痛抗炎药,在解热、镇痛和抗炎方面有所不同,应根据病情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作用明显,抗炎作用很弱,不良反应少;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抗炎作用都较强,但对胃肠道刺激大。
镇咳药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当感到气管内有痰或有异物时,以主动的咳嗽运动将其排出,保持气道畅通。只有当咳嗽频繁、剧烈时,才应考虑使用镇咳药。
● 一般咳嗽的治疗,应以祛痰为主,不能单独使用镇咳药,以免影响痰液的排出。
● 对于频繁剧烈的咳嗽,或痰液不多而频繁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可短时间使用镇咳药。
● 对咳嗽而多痰者,应与祛痰剂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
● 对持续一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发热、皮疹、哮喘等症状的持续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止泻药
● 腹泻是肠道功能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既可由细菌、病毒感染等过性因素引起,也可由肠道肿瘤、小肠吸收等慢性因素引起;同时,腹泻也是人体排毒的种方式。所以,出现腹泻,首先应明确原因,不宜盲目服用止泻药。
● 对于因饮食不慎,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素乱导致的腹泻,如婴幼儿腹泻、儿童急性消化不良,宜采用思密达、促菌生、乐托儿等药物。这些药可较强吸附消化道内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效果较好。如果同时使用抗生素,应间隔1小时以上,以免影响疗效。
● 服止泻药时,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会降低药效,所含的乳糖还会加重腹泻。
抗高血压药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血管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因此使用的药物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能保护靶器官,用药原则有以下几点。
● 有效、平稳降压。有效就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内;平稳就是降低血压24 小时的波动性( 血压波动性高者,靶器官损伤严重)。所以,长效降压药优于短效降压药。
● 联合用药。一般来说,各类降压药单独应用仅会使血压降低不到10%,增大剂量又易出现不良反应。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大多能起到既控制血压、又降低副作用的协同效果。
● 密切监测血压。降压药有多种,其作用机理不同;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药物耐受也有差异。因此,通过监测血压,特别是在服用降压药的初始阶段密切监测血压,可以帮助患者确定适合自己的药物。
● 在用药早期,可能会有疲乏等情况,这些症状一般会在数周内自动消失,应坚持治疗,同时谨慎或暂停驾驶和高空作业。
降血糖药
● 注意用药时间。糖尿病类型有多种,降血糖药种类也不同,服药时间也各有不同,应严格按照医嘱和药物使用说明书要求用药。
● 注意低血糖反应。降血糖药剂量过大、血糖水平过低或血糖下降过快时,患者会有饥饿感、精神不安、焦虑、流汗甚至出现休克,非常危险。应随身携带巧克力等零食,以防万一。
● 注意过敏反应。间歇使用胰岛素患者易出现过敏反应,如局部瘙痒、肿胀、红斑等症状。有过敏反应者应改用其他降血糖药物。
● 注意局部反应。使用注射用胰岛素者,皮下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色、结节、皮下脂肪萎缩等情况,应有计划地变换位置。
旅行药箱
长途旅行,特别是长途自驾游时,应携带旅行药箱,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止泻药、轻泻剂、止痛药、抗过敏药、藿香正气水、口服补盐溶液包、硝酸甘油、南通蛇药
红花油、防晒霜、芦荟胶、氢化可的松药膏、驱虫剂、眼药水、创可贴、抗菌药膏。
消毒纱布、绷带(2寸和3寸)、棉签、圆头剪刀、镊子、体温计、生理盐水、湿纸巾、橡胶手套、三角巾、医用胶布、手电筒。
160知识库
每天一条健康小知识!
体检该不该停药?
END
信息来源:《中国家庭医生手册》
李晓敏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
闫秀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健康160